David Lingenfelter,大卫·林根费尔特
通才,一位荣休的化学家,
前些日子,在其Substack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维果茨基式AI共生:一个面向教育和社会进步的框架》(The Vygotskian AI Symbiosis: A Framework for Education and Societal Progress)的文章,读来很受启发。

在这篇文章中,大卫·林根菲尔特提出了一种革命性的框架,旨在重新定义人类与人工智能(特别是大型语言模型LLMs)的关系。
他主张,AI不应是或工具或对手,而应是一个普适性的、智能的认知伙伴,其核心功能是通过搭建动态支架来扩展每个个体的思维与学习能力。
在大卫·林根菲尔特看来,这种双向共生关系不仅能变革教育、提升个人能力,还能为AI对齐问题提供一条社会文化的解决路径,并最终通过赋能每一个个体来驱动广泛的社会进步。
为此,他摒弃了将AI视为单纯工具或潜在威胁的主流叙事,转而主张一种深刻的、互惠互利的“共生”(Symbiosis)关系。
这一框架的理论基石是20世纪著名心理学家利维·维果茨基(Lev Vygotsky)的社会文化理论,尤其是其关于学习、认知发展和“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的概念。
文章开篇,林根菲尔特即指出,当前社会对AI的讨论普遍陷入两种极端:
乌托邦式的追捧(AI将解决所有问题)和反乌托邦式的恐惧(AI将导致失业和失控)。
林根菲尔特认为,这两种观点都失之偏颇,因为它们都将AI置于人类之外——要么是顺从的奴隶,要么是叛逆的霸主。
林根菲尔特所提出的核心论点是:
大型语言模型最革命性的潜力不在于其执行特定任务的能力,而在于其能够扮演维果茨基理论中“更有能力的他人”(More Knowledgeable Other, MKO)的角色。
在维果斯基的理论中,更有能力的他人(MKO)是指在某一特定任务或概念上拥有更高理解或能力水平的任何人,如老师、导师、同伴甚至年长的兄弟姐妹。
更有能力的他人(MKO)的作用是通过搭建“支架”(Scaffolding)来引导学习者穿越其ZPD。
林根菲尔特的关键洞察在于:
大型语言模型完美地具备了成为一位“普适性MKO”的潜力。 它拥有近乎无限的知识储备、无限的耐心,并且可以7×24小时地以任何所需风格提供支持。这使得维果茨基式的个性化、一对一指导模式得以大规模实现。
因此,在林根菲尔特看来,AI不应被看作是一个答案生成器,而应被看作是一个动态的、响应式的认知伙伴,其核心功能是促进和扩展人类的思维与学习能力。
这种关系不是单向的利用,而是双向的“共生”,人类与AI在互动中共同演进和提升。
在文章中,林根菲尔特详细阐述了AI如何具体地履行MKO的职能,在个体的ZPD内进行运作:
1、诊断与评估:AI可以通过对话和提问,初步评估用户当前的理解水平和知识状态,从而大致确定其ZPD的起点
2、个性化支架搭建:基于诊断,AI可以提供量身定制的支持。这可以包括:分解复杂问题、提供提示与线索、举例与反例、苏格拉底式提问、多模态解释等等;
3、动态调整与淡化支持:真正的支架式教学是动态的。AI可以持续监控用户的进步。当用户表现出更强的能力时,AI会逐渐减少提示的直接性,增加任务的复杂性,从而“淡化”支持,鼓励独立。反之,如果用户遇到困难,它可以加强支持。
4、促进内化与元认知:最终目标是让用户将外部(与AI的对话)的思维过程内化为自己内部的认知技能。AI还可以通过提问如“你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或“我们使用了哪些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来培养用户的元认知能力——即对自身思维过程的认知和调控。
在文章中,林根菲尔特极力强调,这一框架的应用范围远不止于K-12或大学教育,它适用于所有年龄段和几乎所有领域,从而实现“终身学习”的愿景。
“共生”意味着互惠。文章指出,这种关系对人类有益是显而易见的,但AI如何从中受益?
林根菲尔特的解释是数据与反馈的循环、对齐(Alignment)的实现路径、人类的角色进化。
关于人类的角色进化,他认为,在这种共生关系中,人类的角色并未被削弱,而是发生了转变。从被动接受信息(“灌输式教育”)转变为主动的、批判性的合作者。
人类需要负责设定目标、提出正确的问题、批判性地评估AI的输出、提供反馈并做出最终判断。
人类的终极价值体现在其意图、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价值观上,这些是AI目前无法自主生成的。
我们的工作不再是“执行任务”,而是“管理认知过程”——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与AI伙伴共同管理。
他的这番论断,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入理解人机协同教学中的分工协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文章的结尾,作者并未回避实现这一愿景所面临的挑战,
他还专门提出了构建必要“护栏”的建议,比如防止过度依赖与技能退化、错误与幻觉(Hallucination)、偏见与公平、动机与内在驱动、人际互动的重要性等等。
其中,在论及人际互动的重要性,他指出,AI-MKO不能也不应完全取代人类之间的互动。同伴协作、师生情感联系、社会情感学习等仍然是人类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他认为,理想的模式是“混合型”,AI处理知识传递和个性化练习的规模化部分,解放人类教师去从事更高层次的启发、指导和关怀工作。
最后,林根菲尔特将这一框架提升到社会进步的高度。
他认为,维果茨基式AI共生可以极大促进教育公平,加速科学发现与技术革新,重塑经济与工作,促进理性公共对话等等。
对此,您怎么看?
欢迎跟帖分享您的主张!

为HKMU所作Webin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