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T-5发布1天,秘塔推出PPT

昨天,OpenAI 发布了 GPT-5,

GPT-5的发布无疑是2025年人工智能领域极其重要的事件之一。

上一个全球轰动的事件是1月DeepSeek R1 的发布。

OpenAI官方将此次发布定位为一次”重大升级”,并视其为”通往通用人工智能(AGI)的重要里程碑”,吊足了全球的胃口。

在GPT-5尘埃落定的第一个24小时后,世界对它的反应是复杂、多维且充满矛盾的。

关于GPT-5的讨论热度也是空前,

传统媒体、新媒体和社交媒体上,充满了大量的报道,充斥着各种即时反应、测试截图和情绪化的表达。

微信群里,有网友用上面这张图直观比较GPT-4, 4.5,与此次发布的 GPT-5 之间的差别。

综合发布会信息和早期分析,GPT-5的核心技术革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从单一模型到动态集成系统

GPT-5最重要的变化是其底层架构的哲学转变。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一、静态的大模型,而是被描述为一个”动态集成系统”。

2. “博士级专家”的推理能力

OpenAI首席执行官Sam Altman多次强调GPT-5在推理能力上的巨大飞跃,甚至将其描述为在特定领域能够达到”博士级专家”的水平。这预示着其在处理复杂逻辑、进行深度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上,将远超前代模型。

3. 全面的多模态能力

GPT-5被设计为一个原生的多模态模型,能够无缝处理和整合文本、代码、图像、音频乃至视频等多种信息格式,并具备强大的工具调用能力。

4. 在基础性能指标上也有大幅提升

传闻其拥有高达1M token的上下文窗口,采用了更先进的架构(如图神经网络和注意力机制的改进),带来了更快的处理速度和更高的可靠性。

GPT-5发布后的24小时内,全球互联网上的评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远未达成共识。

这种褒贬不一的现象本身,就构成了对此次发布最核心的注脚。

在一部分观察者,特别是海外科技媒体和资深开发者社群中,审慎与”增量式提升”的观点占据主流。

也有不少人大为赞叹,认为GPT-5在代码生成、复杂科学问题解答、创意写作和多模态交互等方面的表现”超出预期”。

产业界的评论更多聚焦于其商业化前景和对现有AI应用格局的冲击。

不过,我们可以断定,人们的观点和讨论是两极分化的,这也是正常的。

可以推断,社区正在自发地进行大规模的”民间评测”,其结果将在未来几天内逐渐汇集成更清晰的舆论图景。

早上,打开秘塔,发现秘塔在首页上静悄悄地推出了PPT功能。

这个短片是一个测试视频!

过去这几年,AIGC大家族,最受欢迎的场景之一是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演示文稿。

从Gamma, 讯飞智文,aiPPT, 到通义、kimi,再到DeepSeek+Kimi, 再到此次秘塔AI推出的PPT,

相信在未来,还会有更多类似垂直场景的应用涌现出来。

Photo by Johnnie Wal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