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开放的》中文版前言

《世界是开放的:网络技术在如何变革教育》


中文版前言

柯蒂斯 J. 邦克      焦建利译

       

如果要用一个词汇来描述这本著作的话,那就是“开放”。这是一个简短、便捷的词汇,我们每天都用它来宣称我们的起点和归宿。我们敞开大门,敞开所有的房
间,敞开所有的建筑物。我们开放公园、动物园以及博物馆。但是,今天,我们开放了世界。通过旗帜鲜明地将这个词汇用于我这本著作的标题中,我想表达的是,
这个世界的的确确是开放的。许多人也许会反驳说,这样一个简单的标题会让人感到迷惑不解,也容易引起争论。我所谈论的这个开放的世界,究竟是指什么?或者
它存在于哪里?在地球上的某个地方,是否有这样一个巨型的疝气信号灯,它标志着这个地方“面向商业开放”?在绕地飞行的时候,航天员们是否可以看到“开
放”这个词汇?可以肯定,他们能非常容易地辨别蓝色的海洋、绿色的森林、光秃秃的沙漠,以及覆盖在格陵兰岛和南极洲的大块浮冰。在地球250英里之外环行
的国际空间站,他们也能看到你们的万里长城。但是,在地球上空飞行的这些人又是怎样识别出它是开放的?你又怎么知道世界是开放的?在使用“开放”一词时,
我究竟意指什么?

       
我所指的开放是与人类学习和教育相关的。帮助我们搭建平台,引发对这种开放进行讨论的是普利策奖得主、《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的一本著作。在
他2005年的著作《世界是平的:二十一世纪简史》中,托马斯弗里德曼宣称,世界是平的。在他的头脑里,平是经济的本质。透过他的著作,弗里德曼精确地指
出,各种技术汇聚在一起,使得人们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跨越地域时差来协同创造、营销和发布创新性产品。那些虚拟的、无线的、协同的和移动的技术在为这
个过程增压。也许,你正是读过他这本著作的数百万位读者中的一员,并且,你为书中的信条所折服,或者你已经见识到他那些观点所起的作用。毫无疑问,弗里德
曼不仅为人们提供了经济的期望,还提供了一个框架或者结构,从中可以反射和争辩在是二十一世纪初期我们所面临的巨大的变革。但是,在这个扁平的世界中,并
非所有人都改善自己的生活。

       
在某种程度上,我能够接受这样的一种假设,即经济和商业世界已经变得更加扁平了。然而,正如所指出的那样,我使用了另外一个四字母的单词作为我的总的隐
喻,试图帮助人们看到我们已经进入的这个世界的样子。我所用的单词是“开放”(Open),而不是“扁平”(Flat)。萦绕在一个更加开放的教育世界的
口头禅是,由于基于网络的学习技术,包括新近常用的工具,如WEB2.0——现在,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时候向任何其他人学习任何东西。毋容置疑,借助这些
超越这个星球上的绝大多数人的现实的技术,我正拓展免费和开放学习的可能性。同时,我们显然正处于一个新的时代。让我们将其称之为“学习时代”。

       

今天,教育的方方面面所发生的一切在以往是绝对不可能的。绝对不可能!仔细想想看,只要点点按钮,你就能瞬间即时地触及到学生、专家和教员,更不要说文
本、音频、动画、模拟和丰富的视频资源了。现在是2010年,你可以检索到几乎任何一种你希望在线获得的信息。而且,你能与其他人在线交谈,讨论你所发现
的事物。世界是开放的,它将其他学校或大学的那些知名专家、校友或者整个班级带进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我们绝大多数出生并成长于上个世纪的人,极度依赖
于教师的讲授,或者是看电视或听广播之类的被动的活动,这些教育的可能性是显而易见的。

       你感受到这种开放了吗?你是否已经受到它的影响?或者看到你的某个朋友或者家人发现和分享了一些激动人心的、前所未有的学习机会?今天,通过在线学习课程、资源和来自专家的相关建议和指导,每时每刻都会有新的职业诞生。让我们数到10:1…2…3…4…5…6…7…8…9…10。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很可能已经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数百万人点击了一个网站链接,进而链接到他们认为是非常重要的或引人入胜的学习资源,这些学习资源是他们以前从未听说过的,或者是他们希望深入了解的。在这些搜索中,有些人在查找自己或者某个亲近的家庭成员所患的某种疾病的医疗信息。或者,他们可能对某个激烈的政治竞选或精彩的体育赛事的结果感兴趣,对附近或远方的学校和大学所提供的课程和学位感兴趣,也可能对不同城市或国家的培训计划,或者播客形式的初级或高级语言课程的可用性感兴趣。其他从事学术研究的人,也许试图找到近期的学术会议的日期和主题发言人的信息,或者是相关的研究论文和报告。家庭成员也可能正寻找客户对笔记本电脑、新车或者畅销书的评论(也许还有一些人正在检索这本书的更详尽的信息)。同时,还有一些人正在探索成千上万的其它话题和项目。但是,所有人都试图学到某些东西——以正式的、非正式的或者二者兼而有之的方式。

       他们的学习是由自我导向地、有目的地浏览网络信息而引发的。然而,请记住,在这数百万个历时非常短暂的点击中,成千上万的人发现了可追踪的、未曾预料的新的兴趣点或者话题。让我从人类潜能的视角来重新表述一下这一点。在网络上,很可能每十秒钟就会有成千上万的改变生活的事件发生。我们很难估计,到底有多少那样的超链接会直接或间接地将人们引向一个全新的职业。但是,它的确发生了。人们每天都会找到新的职业道路、目标及人生目标。他们也找到了探寻人生追求时的伙伴——既包括职业伙伴,也包括个人伴侣。

       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源自免费和开放的在线资源、课程和技术的学习,给予了我们生活更加丰富的意义,让我们的生活充满着信心。人们发现了每天成长的独特的方法,找到了帮助身边的人们去发展其潜能的机会。在我写下这篇前言的时候,我正在我的车子里听着一本音频书——维克多•弗兰克尔(Victor Frankl)的《活出意义来》(Man’s Search For Meaning)。自其1959年首次出版以来,这本畅销书已经销售了1200多万册。弗兰克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四大集中营中的一位幸存者。在这四大集中营中最恐怖的一个营,即奥斯维辛集中营里,大约有一百万人惨死在那里。弗兰克尔描述了那里的人们,尽管遭遇了极其残暴的迫害和苦难,但他们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适应力,以及在极端恶劣事件中生存下来的能力。例如,在这些集中营中,弗兰克尔并不知道,他的父母、哥哥以及已有身孕的妻子已经去世了,只有他妹妹潜逃出境,逃到了澳大利亚;结果,为了他们,弗兰克尔坚强地活了下来。同时,他也活在了自己的一本著作有可能得以出版的希望之中。

        有了这些目标,很可能他就能够为这个世界做出贡献。在集中营里的那几年,事实上有几十次他差点惨遭厄运,如果维克多•弗兰克尔惨死其中,如此一来,很可能就不会有他发明的心理治疗法,即著名的意义治疗。自从他获释以来,意义治疗已经帮助了世界各地的不计其数的人们。一位意义治疗专家相信,我们每个人生活的主要动机就是找到意义。这些意义可能源自于为其他人做一件事情,制作一个产品,或者珍爱或喜欢某种东西或某个人。在弗兰克尔看来,当个人表达的其它形式不可能存在的时候,发现意义的第三种方法就是受难,比如置身于集中营中。他援引尼采的观点,当一个人知道他为什么而活着,那么,他就能忍受任何“如何”去活的问题或者困难情景。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人类总有一种内在的意愿,或者说会努力地寻求生活的意义。

        可以这样说,我们人类所有的成员都需要一种个人的意义感和认同感。今天,不论关系是亲密或疏远,不论目标是大家的还是个人的,也不论是照顾某个人或者完成某个使命,个人肩负的意义通常都会热心地去追求,且最终都会在线实现。当然,那大多数意义是镶嵌在我们的个人和群组学习的追求之中的。有的时候,这种学习是正式的,而有的时候,它则是非正式的,或者是兼而有之的。在一个更加开放的教育世界中,通过许多持续不断地更新的基于网络的学习技术和教学方法,学习得以增强,关系和意义便似乎是永无止境的了。但我们也只抵达基于网络的学习的入口。在这本书中,我试图提供的则是理解这些可能性的一种简单方法。这些学习机会使得目的和意义得以实现,如果人们真正地理解了海量学习机会,那么,在我们究竟是谁,以及作为一个物种,我们究竟要干什么等问题上,我们可能就会经历一种文化的变迁。

        这就是二十一世纪的生活。它与上个世纪的生活有着天壤之别。我出生的那个时代,正处于信息时代的关口,还依然严重地依赖于工厂和打卡的顺从的工人。事实上,我曾在几个工厂里打工,以便赚足我上大学的学费,因此,我亲眼目睹了那一切。正如我们所有人都意识到的那样,当各种技术涌现出来,帮助人们更加便捷地联系、协作和沟通的时候,人们司空见惯的泯灭人性的商业和工业时代已经让位于二十世纪后期的信息或通信时代。有人认为,我们现在正在进入全球化时代。我预测,在未来的三四十年里,人们将会反思这个时代,并将其称之为“学习时代”,尽管全球化注定将成为这个讨论中的热门话题和中心话题。实际上,你我都是这个令人惊叹的学习时代的正牌成员,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罢了。

        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这个世纪是学习的世纪。每天,每时每刻,我们所遇到的学习形式与类型,与我的同伴和我在短短的几十年前上小学时所获得的那些相比,要丰盛二十多倍。同我的祖父在一个世纪前可接受的教育机会相比,那不知道要高多少倍了。在那个时候,许许多多的教育资源是专用于富人的。在过去的十年里,仅仅在美国,来自像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斯坦福大学及伯克利大学之类的世界知名大学的开放教育资源,就已经将我们从专门为权贵、富翁和虔诚的信徒所准备的教育世界,带到了一个任何能接入互联网的人都可以享用的教育世界。就在你阅读这一句话的时刻,诸如Moodle,YouTube,TED(技术、娱乐与设计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and Design),Facebook,iTunes及Skype之类的技术,正使得数百万的人们去学习新的东西。
我知道,除了开放源代码技术之外,中国许许多多的高等教育机构已经接纳了Moodle,将其作为他们的课程管理平台。然而,如果你还没有探索或者发现像TED、Link TV、YouTube、TeacherTube, Academic Earth, 或者TV Lesson之类在线共享视频的资源,那么,你就应当尝试去看看。就我个人而言,在修改这个前言时的休息间隙里,我曾看过TED上几个二十来分钟的视频节目;其中三个是关于在珠穆朗玛峰和北极探险学习的故事(描写了人们在这些极端的地方滑雪或游泳的故事),另外一个视频是关于英国前首相戈登•布朗的,他对网络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将人类文明联系起来做出了许多深刻敏锐的评论,并就如何应对气候变化提出了自己的希望。除了信息量相当丰富之外,这些视频中的每一个都发人深思、生动有趣,且洋溢着热情。

        我从另外一个视角了解到一些气候变化的问题,这与从电视纪录片、新闻报道或者学术文章中获得的截然不同。并且,只要我的时间许可,我可以随时开始、停止和重放每一个节目。我控制着我自己的学习。我的老师们则从发生在地球另一端的事件现场来到网络之中。在这些TED的视频中,有一个是五年前录制的。而且,我本人认识那个主持人,在我的一本书中,我曾采访过他。而另外一个才刚刚进入新闻的视野之中。考虑到我正在从事的关于极限学习的研究项目的需要,在不久的将来,我很可能也会联系他。借助各种通讯和联系形式,网络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信息,而且使得我们能够联系到提供这些信息的专家。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迅速地发现潜在的同行、同伴和导师,其规模如此之巨大,几乎是无孔不入,瞬间即可完成,以至于我们的个人身份和能力得以永远地改变。随即而来的是,我们有关人性的概念不再是空洞或模糊的,相反,它深深地根植于我们全球性的相互依赖之中。

        特别是,鉴于我们人类有着内在的需求去探寻目的和意义,因此,在这样一个时刻,活着是一件多么激动人心的事情啊!每天的每时每刻,人们都在不断地探寻生活的意义。人类已经在这个星球上栖居了几千年,但是,从来没有过如此众多、独特的方式方法去学习,也没有过如此众多的人群和文化让我们去学习,或者与我们一道学习。中国和美国一样,都是幅员辽阔、文化源流悠久、多民族杂居、经济富裕的国度。然而,在这本书中,我所强调的,正是教育扩张的可能性。因为正是教育,远比其它事务更能从网络的出现中受益良多。它已经波及教育的几乎所有方面,从小学到企业培训,而且处于一种极端的持续变动的状态之中。今天,我们并不只是向我们的那些邻居、同城、同省或者同国家的人们学习,而是向来自世界不同地域的人们学习。如果真如此,我们就能从我们人类同伴以及他们各自的学习旅程中的成功、挑战及挫折中获得新的认识、灵感和洞察力。

        事实上,这本书是一个旅程;一种至少可以找到三种截然不同的表达方式的旅程。首先,它被当作是对我们人性的一种朝圣。在这个星球上,人们过去是如何学习的,在将来可能又会怎样学习。你将读到的这些章节为人们提供了这方面的灵感。它是对我们人类潜力的一次探索,因此,它可能会提供一些人类迄今为止尚不可见的,或者那些容易被发现的某些方面的一个画面。由于教育、社会、文化或者人际等方面的局限,在人类发展进程中,是否可能还存在着以前未能确认而又很可能发生的阶段?在连接看似不同的人,或者缓解世界上极不稳定的地区之内和之间的冲突与紧张等方面,通过视频会议系统和其它的网络交互形式来汲取其它文化观点的能力是否能够部分地发挥作用?通过各种技术以及分享和协作的教学法,那些遭受悲惨的不公正待遇的人,或者那些感觉迟钝的人,是否能够获得更多的理解和共识?从我们的社会认知和接纳水平的角度来看,现在,在线所能提供的全球******互与反馈为我们每个人的发展进步提供了希望。

        其次,《世界是开放的:网络技术在如何变革教育》是一个探索将网络技术应用于任何年龄、性别、民族或文化的人的学习之可能性的旅程。因此,每个月都会有许许多多技术工具涌现出来,这些工具具有拓展、增强或者变革人类学习的潜力。帮助人们认识到可以怎样学习,以及在何时何地学习,这是我们所有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你所选择的这些工具也许最终是无关紧要的;要紧的是,现在,在你自己、朋友、家人以及那些你可能永远也不会谋面的人们的学习中,你可以或隐或显地拥有更多的自我决定的权利。

        最后,这本书提供了一些人的一系列故事,这些人已经或多或少地使用教育技术为其他人带来了全新的学习机会。这里有几十个著名人物的逸闻趣事,还有许多你从来都没有听说过的人们的故事,这些人已经改变了这个世界。无论这些学习先驱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但在将我们带到学习时代的入口时,他们每个人都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在撰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试图强调这样一个事实,即任何人都可以创建一种新的学习工具或资源,能够让来自世界各地的学习者和教师从中受惠。某一天,你也可以这样做。要对这个星球上的将近70亿人(他们就是学习者)产生一定的影响,你将会做些什么呢?或许,你已经为他们做了些什么呢?

        自一年前面世以来,已有许多人阅读了我这本书,他们总是问我对未来有什么样的远景。每周总有几次,我都会被问及,是不是再也不需要教师了?新型的大学将会取代传统的大学吗?接着,还有一些类似的个人问题,例如,在自己的简历上,人们将会记录下所有他们阅读过的、思考过的或者回应过的免费和开放的课程与材料吗?或者,他们是否需要罗列所有加入过的社会性网络、在线社群或WIKI群组?其他一些人则问我,在未来的五年、十年或者二十年里,哪些技术将会对学习产生最重要的影响?同时,那些听完我的报告的家长们,经常跑来问我,他们应该告诉他们的孩子要选择哪个专业?或者他们应该为孙子买哪一款电子书阅读器或笔记本电脑?从非常具体的,到那些宏观层面的,如此多的问题一一涌现出来。在这方面,许多人拥有先进的基于网络的学习技术,知道更多的免费和开放教育系统,而我感到很惭愧,惭愧于自己的知识面和理解的深度不够。

        对这些问题做出清晰明确的回应,往往是非常困难的。没有人能全面知晓基于网络的教学和学习,或者说,没有人知道哪些技术在教育中是最有力的。相反,在这个领域里,绝大多数人成了那种对这些问题知之甚少的专家。为此,我总是认为,对未来的任何预言,都注定会过于保守。我所知道的是,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为了取得成功,我们所有人都需要去掌握广泛的新的学习技能和能力。也许,额外的学位或证书也将会随之而来。不仅如此,人类将遇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得多的教师和学习伙伴,其中许多人来自全球各地,而不是同一地方。而且,学习者将拥有越来越多的权利,可决定是否选择某个学习伙伴。他们也可以记录自己更多的学习兴趣和成就。这些记录不仅可以是视觉型的,也可以是听觉型的。更为重要的是,将会涌现出一群人,他们将引导其他人的学习。我们所有人都需要有个人的反思时间,需要那些陪伴在我们学习过程中的聪明人,帮助我们明白我们刚刚经历了什么。

        经过大量的可能的预测,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学习将成为人生中唯一不变的常数;而不是我们的工作、政治立场、朋友、社会角色、爱好及其它的东西。我们所有人每天都在努力学习。我通过互联网、电视、广播、语音书,以及书本和简单的笔和纸等一系列技术学习。就在我撰写这篇前言的初稿的时候,我正收听一部关于温斯顿•丘吉尔爵士(Sir Winston Churchill)的获奖语音书。他的一生成就非凡,但是,丘吉尔的成名是因他作为英国首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表了许许多多富有灵感的演讲。其中,最著名的是1940年6月4日他在国会下议院发表的那场演讲。在结尾,他这样说:

        “我们不会气馁,也不会屈服。我们要坚持到底,我们要在法国国土上作战,要在海洋上作战;我们的空军将愈战愈强,愈战愈有信心。我们将不惜一切代价保卫我国本土,我们要在滩头作战,在登陆点作战,在街巷、在野外、在山上作战。我们永不投降,即使整个英伦岛或大部分土地被占,我们饥寒交迫──这一点我认为是绝不可能的──那时,在英国舰队守卫下武装起来的海外帝国将继续斗争下去,直至上帝认为适当的时候已届,新世界以其全部力量支援和解放这个旧世界。”

        这是一篇英国人表达抗战意愿的檄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它不断地被重放,不仅激励战场上的部队,而且也激励着每天晚上遭受纳粹炸弹袭击的市民。今天,这篇演讲听上去依旧让人热血沸腾。但是,如果将这段话压缩,并将其中的“投降”一词替换为“停止学习”,将“战斗”一词替换为“学习”,将“岛屿”替换为“教育的机会”,那么,这段话将会变成:

        “我们不会气馁,也不会屈服。我们要坚持到底,我们要在法国国土上学习,要在海洋上学习;我们愈学愈强,愈学愈有信心。我们将不惜一切代价抓住受教育的机会,我们要在滩头学习,在陆地学习,在街头巷尾、在野外、在山上学习;我们永远也不会停止学习。”

        这段改写使我们明白,我们所有人都要学习,而且这种学习能够在我们所选择的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发生。在飞机上,在火车上,在船舱里,在登上山顶时,或者在教室里,我们都能学习。无论我们身处何处,网络为我们每个人都提供了学习的机会。今天,在陆地上,在海洋里,在天空中,我们都能接入互联网,具有移动电话信号。我们已经成功地将学习推到了人性的极致。无论我们寄居何处,教育的机会都会出现,且可以为我们所用。学习不必再局限于一幢教室或者一所学校里。事实上,无论是在学校的操场上还是在街道上散步,我们每迈出一步,都有学习存在。伴随着这每一步,我们都可以在线获取,这种学习也已得以增强。

        诚如你很快就会发现的那样,在无数情景和环境中,“我们-所有人-学习”的理念是这本书的核心。我们真的还需要这样一个提醒吗?我怀疑是否有人真的会相信还有像我们这样高级的物种存在。然而,也很有可能存在这样一种情形,即我们并非想象地那样高级。也许,今天的世界并非是扁平的世界,而是一个更加开放的世界。也许,在人类进化中,教育将会占据中心地位,从而在影响力或者份额上超越经济发展,成为最关键的指标。也许,新近出现的学习技术会成为将人类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全新的发展水平的一个手段。我们将如何能知道我们什么时候可以达到这样一个目的?发展心理学家、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能识别和标识这样的水平吗?教育领导者将会创造新颖独特的方式方法去利用它吗?或者,也许这些变革是如此地微妙和迅捷,以至于我们未能恰当地识别它,并为之做好准备?

        这个开放的学习世界为我们每个人而存在,无论是年轻的还是年长的,富有的还是清贫的,男的还是女的,新手或是专家,中国人、美国人或是地球上的任何一个人。对于是否能进入这个学习世界,人们别无选择,只要他们能够接入互联网,或者能够获得下载的材料,他们都已经进入到这样一个开放的学习世界之中了。你可以接入互联网吗?你的家人呢?接入一个更加开放的学习世界会如何影响我们的身份认同感或者个人的自我价值?它可能产生这样一个令人瞩目的信念吗?即无论在何时何地,人们都可以学习他们想学习的新的技能或本领。

        我非常高兴,有许多人要求将这本书翻译成中文。我深深地感谢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未来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焦建利教授。他和他的技艺娴熟、专注、有奉献精神的团队,花费了好几个月的时间来翻译我的这本《世界是开放的》,并将它呈现在各位的面前。我也非常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同仁,他们很兴奋地决定出版这本书的中文版。我期望这个译本在中国乃至其它地方能够引发相关的会议、讨论、培训、策划和个人的反思,以探讨新兴的学习技术如何被审慎地应用于学校和大学的重塑,以及企业、军队或者政府部门的培训项目的重构。

        毋容置疑,整个世界将持续关注中国,看看一个国家究竟是如何有效地应对高密度的社会变革,尤其是教育王国里的变革。中国是一个非常强大的磁铁,它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教育专家来参加学术会议、辩论会和峰会。当我看到前往北京、上海或者香港参加各种类型的数字化学习大会,或者教育技术盛会的主题演讲者和受邀嘉宾的阵容时,我总是感慨万千。当我与美国这边的同事聊天的时候,我总是将二十一世纪初期的北京与十八世纪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的美国波士顿进行比较,这两个时期,这两个地方,都汇聚了无数精英,从而产生了一个全新的政府。这些精英通过发表观点、辩论、新闻,以及政治上激烈的游行示威、骚乱和赤膊上阵,改善了当时当地人们的生活。它不仅是一场物质的革命,而且是一场智慧和文化的革命。今天,革命与重大变革不仅是政治上的,而且也是教育方面的。它是一场静悄悄的,而其重要性又丝毫不减的革命。

        许多问题值得人们深思。从前,人们从来都没有如此多的用技术学习的方式方法。从来都没有如此众多的人们对高等教育表示出自己的兴趣。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急剧扩张,数百万的中国人梦想着前所未有的更加高等的教育。然而,帮助人们获得教育机会的学校、大学及其相应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并不能满足这样的需求。在中国的职场上,许多年轻和年长的人都渴求更多的知识,但他们都乐观地认为,网络技术能够提供学习机会,满足他们对全新的学习的渴求。同时,全球经济正期待着他们,指望在他们的在线和混合学习追求中找到出路,并取得成功。

        这是今天摆在教育前面的光明大道。每周七天,每天二十四小时任何人都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学习,就这一点而言,这个世界是开放的。在周五晚上,当人们离开学校或工作单位回到家时,或者在度假的时候,在假期,在请病假时,人们仍然有学习的机会。的的确确,这是一场革命。但是,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一场关于智慧精神、教育希望和人类美好前程的革命。可以断言,无数人至今还没有参与到这场教育革命之中,至于他们想在什么时候参加,还没有一个预设的时间表。然而,我们深知,随着每一个互联网节点的建立,笔记本电脑的购置,以及学习站点的创建,教育内容与活动很快将会流入到这些“管道”之中。

        未来的几十年里,人们将会看到更加吸引人的、对个人更有意义的内容。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也就会有更为人们所熟悉的和更为人们所接受的在线学习追求出现。很快,我们将会乘着革命之舟驶向学习时代那更加蔚蓝的水域。那就是我所坚信的我们的未来,但我们绝对还没有达到那个境地。但是,今天,在2010年,就在我写到这里的时候,我们正在迈向这样一个目的地(那就是学习时代)。在虚拟世界、模拟、游戏和在线论坛之类的安全的学习港湾里体验之后,我们将抛锚,将我们的学习之舟停靠在岸边。与此前人们经历过的学习体验相比,这里的学习体验更具参与性,更加全球化,更加丰富多彩,更加与文化相关,而且更加吸引人。毫无疑问,一些学习之舟将会沉没或者沦为教育海盗的牺牲品。其它一些则会发现它们的船员已经失去了人生的意义,因而返航回到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程序的旧辙之中。但是,另外一些将驶向未知的学习目的地,在那里,他们将包租和宣称新的疆域,而这些新的疆域为其他人所忽视,或者其他人因胆怯而无法抵达。

        学习时代仍处于它的婴儿期。然而,对我们所有人而言,现在正是时候把握它的发展方向,勾勒它的发展结果的大好时机。世界的其它地区将会密切关注在中国所发生的一切。这种关注主要是基于兴趣,因为,在中国,教育上可能的开放范围与幅度决定了世界各地人们的梦想的边界。因此,正是在中国,这种基于网络的学习革命将会找到全新的动力、方向和目的。也许,你会成为精心制作创新性行动计划、项目或者议程的人们中的一员,这些行动计划、项目和议程反过来将会改变人们的生活,这些人每天在汽车、火车或者当地街区里与你擦肩而过。在他们学习什么以及最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等方面,无论贡献或大或小,你都可以有所作为。进而,他们将这些所学的东西作为一个整体再奉献于他们各自的家庭、社区和社会。在开放教育中你所做的一切,将会创造一些全新的身份和可能性。

        我期待着这场教育开放的革命将会如何在中国,在亚洲所有的国家里激情上演。同时,在这样一个日益开放而非扁平的学习世界中,享受你的个人意义的探寻之旅吧。永远都不要停止学习,无论是在陆地上,在海洋里,或者是在天空中。

柯蒂斯 J.邦克
2010年12月21日于印第安纳大学

11 评论

  1. 1.《活出意义来》(Man’s Search For Meaning),译得真好!
    2.“氙气信号灯”,中的“氙”误打成“疝”了吧?
    3.“从中可以反射和争辩在是二十一世纪初期我们所面临的巨大的变革”这句中是否可以把“在是”删去,更通顺一点?

  2. 新春伊始,焦老师一直在忙于笔耕,译作语言精练,传播新思想在字里行间处处能感受到激励人们敞开心扉去拥抱学习的新时代。学习欲望用婴孩学习期这个比喻再贴切不过的了。我带自己2岁多的儿子上街,随时随地能听到他问这问那是什么。我认为对儿童来说世界是新的,对我们来说世界是在开放中不断地变化,在变化中生存意味着学习是一种永恒的需求。
    祝焦老师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心想事成!
    John

  3. 看了下bonk的原文
    这里reflect和debate可不是反射和争辩.. reflect就是反思 debate不光有争辩的意思还有思考的意思=Deliberation; consideration:
    因此reflect and debate直接翻成“反思”即可,而且也可以转换下词性的,(前边半句没问题)+借其人们可以反思21世纪早期面临的巨大变革 。

    • 非常感谢! Reflect想必是我的笔误,应为“反思”。Reflect和Debate在于一起,以我的理解,前者是自己和自己对话,后者是和别人对话。二者都有思考的意味在里面。再次感谢你的指正!我会再斟酌一下怎么翻译比较好!谢谢!另,你看看其他一些地方还有问题吗?感谢先!呵呵!

    • Peggy有什么好建议?你觉得应该怎么翻译比较好?由于这本书已经出版了,所以,从读者沟通交流的角度来看,恐怕我在这本书中提及此书时,还不得不使用这个译名。你说呢?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