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真性情做大学问:黎加厚印象

http://jiao.blogbus.com/files/1136487558.gif

和黎加厚教授相识是好几年前的事情了。

后来见面次数并不多,而且多数是在会议上相遇,每次都是匆匆忙忙。但是黎教授的行动我是始终关注的。从INTEL未来教育培训,到东行记,以及他的著述。

记得那是在北京铁道大厦召开的一个网络课程项目招标会上,我们都有项目去竞标。会后,黎教授端着自己笔记本电脑,到我的房间给我介绍他的课程改革和他的学生的作品。那时,在大学课堂上这么进行探索,还不是象今天这么多。当时谈得很投机,我很受启发。我们聊了不久,他就扣上电脑,提起包直奔机场了。那是我们的第一次相遇。

去年在香港,参加第八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大会,在中文大学那优美的山路上,黎老师介绍他的学生给我认识。我们一起步行到会场,在路上聊行动研究,在曙光楼的大厅聊教育技术学的学科现状。后来,在东行记上读黎老师的参会感受。

这次是参加全国首届教育技术学博士论坛。第一天会议结束,正在小洋房吃晚饭,北师大的赵国庆博士跟我说,黎老师邀请我们去和他的研究生聊天。由于白天会议日程紧张,没能好好聊聊,尽管那天感冒,头象裂开一样疼,我就叫了我们学校的王冬青、吴鹏泽、赵玉;南京大学的蔡建东、李翠白,加上赵博士,我们和黎老师派来接我们的硕士生,一道直奔上海师范大学。

一进教室,黎老师和学生已在那里了。大家落座,简短介绍。先是介绍自己,接着介绍导师的一两件事情。黎老师讲南先生为东行记题名;然后依次是赵国庆介绍何老师的故事、小蔡和我讲桑老师的故事。

接着黎老师讲自己的探索过程,中间不时穿插学生的描述、评价和感受,全部都是故事,故事非常感人,最后,在一首黎老师的学生的《花非花、雾非雾》的钢琴伴奏下,在黎老师和全体学生合唱中,使2005年的1230夜晚,在上海,在上海师范大学,在掌声中,那一刻成了永远的记忆。直到在上海师范大学的校门口,大家还依依不舍。

这个晚上,印象很深得还有黎老师和他的研究生们之间的关系,他们研究生的出色表现,使我在反思自己,我怎样才可以做得更好。赵玉跟黎老师的研究生们说,你们很幸运。我很是赞同。黎老师不但有学问和识见,而且非常善于表达和传授,一个晚上,娓娓道来,精彩非凡,有着极强的感染力,使人在享受中获得启迪。他具备一个优秀教育家的素质。这一点,在这个晚上,在黎老师学生的脸上,在他们的谈吐中,我充分坚信这一点。

我过去是黎教授的粉丝(FANS),将来也会一直是。黎老师是低调的。这更令我钦佩。依照他的才华和能力,稍微折腾折腾,一定会更光彩依依,而他没有,他很能坐得住,很能沉得住。这些年来,从苏州,到山东,到处遍布他和一线教师的合作与交流。他不仅能深入一线,深入课堂,而且能耐得住寂寞。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不只是耐得寂寞,可以说寂寞或在别人眼里苦行僧般的生活,正是他自己的自觉选择,并且在这个选择中,他享受着自己的选择,这才是真的学者。“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清净无为的本心,是禅的大世界,是智者的大境界。眼下,国内学术界喧嚣热闹,缺少的正是黎教授这样的真性情者。

谢谢黎教授的邀请,谢谢黎教授和他的研究生们,给了我们难忘的2005岁末,在美丽的上海。

4 评论

  1. 嗯,听他说话很舒服。他还会经常拿着相机走到老师中间拍相。非常平易近人。

    每次见他,集体都要唱一首歌。

    已经唱过的歌有《同一首歌》、《送别》

  2. 我觉得黎老师确实思维敏捷,见多识广,平易近人,但有时过于煽情,我在华东师大听过他点评高文的教学设计报告,基本上对报告主题没作什么评价,倒是对其意义大加颂扬,其话语模式符合国家精神领袖的追随者喊的口号:“高举。。。历史丰碑。。。深远意义”感觉挺虚,我身边的学生们都十分惊讶如此点评。我估计黎老师对高文的一些观点、推崇的国外人物还是有看法的,只是不愿去说!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