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200期之随想

200期之随想

关中客

             不经意间,《远程教育杂志》已经整整200期了。从名不见经传的一本电大辅助教材刊物,到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路途中留下一串串或深或浅的追求真知、彰显个性与特色的坚实足迹。成千上万的远程教育工作者孜孜不倦的教学、研究和实践工作,也通过《远程教育杂志》变成了历史永久的记忆和学术财富的储存。

             这实在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在这个特别有纪念意义的一期里,回顾来路,留下祝贺与祈愿,自然是必要的。不过,省思得失,展望未来,尤其是将《远程教育杂志》所关注的中国的远程教育事业置之于这个开放教育世界中,兴许会更有意义和价值。

             让我们把时光先推到三年前,在南非开普敦,美国开放社会研究所(OSI)和沙特瓦兹基金会在那里召开了一次会议,会议发布了一份革命性的宣言。宣言说:“我们正处在教与学的全球性变革之巅。全世界教育工作者在因特网上开发出大量的教育资源,这些资源向任何人开放并供他们免费使用。这些教育工作者正在创造一个世界:地球上每个人都能获取人类所有知识,每个人都能对人类知识的汇集做出贡献。”

             今天,宣言中所倡导的正在变得越来越普遍,教育正以我们前所未闻的方式向我们开放。放眼国内,君不见,“围脖”一刻也没闲着,人们在里面议论纷纷;许多人在“土豆”和“酷六”上共享在线视频,还有许多人在自己的博客上辛勤耕耘,或在维基百科上忙得不亦乐乎。每个人都能积极参与到一种新型的参与式学习之中来了。谷歌、微软、雅虎和百度,那些为我们提供了搜索技术和资源的人,仿佛为人们推开了一扇探寻世界的窗口。而OCA、互联网档案馆(the Internet Archive)、全球教材计划(Global Text Project)等非盈利组织,以麻省理工学院为首的世界各个国家的大学,包括中国大学的国家精品课程,为世界上任何接入互联网的人士提供了大量图书、杂志、以及课程资源。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它越来越变成了一种学习之网。这个学习之网不仅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资源,而且赋予了学习者更多的权利和选择,它使得学习者有权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或历程。Jay Cross曾认为,我们生活在非正式学习超越了正式学习的时代。尤其是在工作相关的情景中,学校和企业越来越依赖于非正式学习。对教育而言,一种向非正式学习和非传统的学习追求的巨大变革已经拉开帷幕。

             在这个过程中,Web2.0工具与资源,以及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的林林总总的社会性网络,将形形色色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去分享、协作和互动。中小学、高等院校以及企业培训从这些社会性网络中发现了那些机会?又应该做出那些应对?

             设想一下,这种开放的教育世界,既然给学习者带来了众多的选择,而我们的学校教育制度是否为其做好了准备?比如,随着手持式、便携式终端和无线设备的不断扩大和普遍采用,移动学习已经涌现出来。无处不在的泛在学习、第二人生之类的另类现实学习、虚实结合的混合学习,这一切,真的能够引领教育工作者走进新一代学习工具与学习环境柳暗花明之中吗?真的可以动摇了我们的传统的、固定学校教育吗?

             这里,不妨让我们先来看两个案例:一个是Freerice,一个是中国的“多背一公斤”。

             在世界粮食计划署的支持下,有一个叫做 Freerice的网站,能让每一个利用这个网站学习的人,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帮助遭受饥饿的人们接受世界粮食计划署的食品捐赠。在其首页上,有一行这样的文字:“你每答对一个答案,我们就通过世界粮食计划署捐出10粒大米,来帮助终止饥饿!”学单词,捐大米,利己助人,何乐而不为?在乐的同时,如此美妙的点子何以可能?值得深思。

             另外一个有趣的成功案例是中国的“多背一公斤”。“多背一公斤”是民间发起的公益旅游活动。这个网站鼓励旅游者在旅途中进行举手之劳来帮助贫困落后地区的孩子,并通过“传递-交流-分享”三个简单的步骤为旅游者带来丰富的旅游体验,实现良性的公益循环。这个案例对于那些西部边远地区的孩子们来讲,尽管他们可能并不能使用网络,但是,支持协作的在线技术却使得“多背一公斤”这种善举成为可能。其创新之处就在于他们创造性地将互联网技术和面对面交流结合起来,而这种结合不仅是顺应了开放教育世界的大潮流,而且创造性地践行了“自由、开放、共享”的理念。

             从这两个案例里,我们能得到什么启发?这两个案例都是和教育有关的,又都不单纯是教育的事。想想看,在没有网络技术特别是社会性网络的支持,这些事情几乎难以实现。它们都可以说是21世纪新学习技术带来的张力和机会。这种张力和机会,已不局限于教育本身。

             对《远程教育杂志》而言,在未来的300期,500期里,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形式;无论是纸质的,还是电子出版,如何去顺应这个大趋势?在这个开放教育世界中,我们所有的人都可以,在需要学习或者认为有价值的时候,学习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网络技术也已经为此提供了可能性。那么,对于这种新型的参与式学习文化,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归根结底,在这个开放教育世界中,作为新锐刊物和学术前沿舞台的《远程教育杂志》,我们将如何利用这些机会?又该如何去应对?

             显然,这些问题不仅仅是给杂志社的,更是给每一个关心远程教育的人的!

            ***************************************************

             本文系作者关中客为《远程教育杂志》撰写的随笔文章,该文将刊发在《远程教育杂志》2010年第5期。转载已征得版权人许可,特别鸣谢!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