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tream的翻译:兼谈转类动词

         《世界是开放的》这本书的翻译,既令人新奇激动,又令人痛苦烦恼。

         为什么令人新奇激动呢?因为Curt兄的文笔实在太好了,书中如此多的故事,读起来不仅有趣,而且好玩。因为他时不时地会提到一些新的网络应用或工具。

         可是,为什么又痛苦烦恼呢?这是因为翻译的挑战不仅仅来自于通常的翻译之苦,还在于在翻译的过程中,你不得不时不时地停下来,去在线检索,看看他说的这个玩意是什么东西,那个工具又是干什么的。不查,要翻译准都非常非常难。

         这不,这个Ustream就是一个例子。

         在第一章的第一节标题,就够让人闹心的了。标题是这样的:

I ustreamed Your Ustream: Now That’s a Twitter of an Idea!

         得,这里提到了两个东西,一个是 Ustream,一个是 Twitter。

         对于Twitter,大家也许已经比较熟悉了,在国内,它的名字叫微博(常被戏称为“围脖”)。而Ustream是嘛东东?俺还真的孤陋寡闻了。

         上网一检索啊,嗨,好东西啊!

         Ustream是2007年3月建立的一个网络应用。它主要致力于提供一个通过互联网进行个人在线音视频广播平台。其域名为:www.ustream.tv。呵呵,这就比较好理解了。如果我这样打个比方的话:

         Youtube 吧,相当于录像厅,而 Ustream 则是每个网民的电视台,你可以直播你身边的事情。可惜,以我们的校园网去访问,貌似不成,不知道你的网络环境是否可以访问?

         好了,言归正传。这个标题怎么理解和翻译呢?

         1、Ustream在这个标题中当动词使了。这种用法包括 I google you!中的 Google了 (“等等,我要狗狗一下你”),“有空你QQ我吧!”。在网络技术相关的英文中,类似的使用还真不少。基本特点是将一个流行的网络系统的名字(名词),转类成为动词,来表示对这个系统加以应用的动作。

         一般而言,在名词转用为动词后,在特定的语句里可以构成不同的语义关系,表达不同的动作意义,体现多样性的特点。比如,Bob fathered an orphan。这里的 father,本来是名词,这里当动词使了。大体可以直白地理解为“为人父”,“当爸爸”的意思,整句翻译过来,可为“鲍勃领养了一个孤儿”。

         2、这样,后面一个 Ustream就是名词。是那个系统的名字。而前面一个则是动词,是什么意思呢?大体可理解为“用Ustream进行直播”吧!

         转类动词在语句中的特定意义的理解,取决于对原生名词词义的把握。在这样的科技文章中,搞不清楚类似  Google、QQ、Ustream, Twitter之类的系统及其功能,把握不准它们的核心价值,要想把握由这些系统名称转类而来的动词在句子中的意义。谈何容易!

         3、Twitter的翻译也常常比较别扭。 Twitter可以是使用推特的人,可是是人们发布的一条信息(好像叫一推,或者一条推特),当然,也可以被当成动词来使用,翻译成汉语就是“推”。

         4、如果3成立,那么a Twitter of an Idea就比较简单容易理解了。可以说成是“一个观点的一条推”。偶得神啊!要是这么翻,读者看的明白吗?

         5、另外一个疑惑,这前半和后半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前半句和后面句时态不同,前面是过去时,后面是现在时。这可以看作时两件具有一定时间顺序的事件。

         理解了名词动用,那前一句现在比较清楚了,后面一句也比较清楚了。

         如此看来,后一句中的 That,说的就是 I ustreamed your ustream 这件事情。

         说到这里,麻雀暂时算是解剖完了。可怎么用精准的汉语进行表达呢?

         欢迎支招!

思考题:
         1、请你列出3个以系统名字当动词使的例子!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