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门受教记之南下广州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和许许多多高校青年教师一样,我的个人发展处于一个瓶颈期。我特别期望能跟随学界前辈学习,希望得到他们的指导和帮助。

1994年,我开始在陕西师范大学电化教育系从事教学工作;到1997 年,刚刚由心理学讲师晋升为教育技术学副教授的我,真心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如何发展,也不清楚自己做的方向到底对,还是不对。

那个时候,国内教育技术学的博士点只有一个,就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技术学博士点。渴望提升的我,当时就打算报考到北京师范大学,随何克抗先生学习。可是,那个时候,何可抗教授当时招生的方向都偏计算机技术。我的背景、基础和经验是不太适合的。

1999年夏天,我在网络上溜达,读到了在《电化教育研究》1999年第2、3期上连载的《技术—教育—人的发展: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初探》文章。读完之后,让我豁然开朗,那是国内最早对教育技术哲学问题展开论述的为数不多的文章,也是最有深度和最有见地的文章。一看作者,署名桑新民,来自华南师范大学。

和桑老师在青岛中国海洋大学(摄影:王珏,非刘玉松)

在华南师范大学,我知道李克东教授、李运林教授,以及系主任徐福荫教授。读过他们的很多文章,也在一些会议上听过他们的报告。

那个时候,我孤陋寡闻,并不知道桑新民老师是谁。原来,那个时候桑老师刚刚从北京师范大学调动到华南师范大学不久,也是刚刚由教育哲学领域进入到电化教育领域。

在网络上,我找到了桑教授的个人网站。在那个时候,通常是年轻人才会有自己的个人主页,而且,在那个时候有个人主页是非常新潮的。而一个大学教授,有自己的个人网站,那是非常罕见的。

印象中,上面有桑先生自己的很多数码摄影作品,也有介绍招收教育技术学博士研究生方向, 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并且特别突出强调侧重在计算机技术与教学教学的结合部开展研究。

看到这个消息,我欣喜若狂,这不正是我要努力的方向吗?

王珏、焦建利、桑新民、王海涛、刘玉松(摄影:李曙华教授)

于是,我就给桑老师写了一封电子邮件,表达了希望随桑老师攻读博士学位的希望,附上了我的两份简历,一份是长版的,里面有我的发表清单,所做的事情;一份是简版的。

很快,我就得到了桑老师的邮件回复,他随邮件发来了华南师范大学的教育技术学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并鼓励我报考华南师范大学。

那是1999年,1999年,国内的教育技术学博士点发展到3个。除了北京师范大学之外,还有华东师范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当时全国的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一共只有五位,即北京师范大学的何克抗教授,还有华南师范大学的李克东教授桑新民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的祝智庭教授张际平教授。

19日晨与刘玉松徒步石老人海滩

再后来,阴差阳错,2000年我并没有能够得到单位同意去报考,2001年元月,我第一次南下广州,参加了由桑新民教授主持的在白天鹅宾馆举行的《信息时代的学与教国际学术研讨会》。

那次会后不久,应桑老师的邀请,我先是调动到了华南师范大学工作。2001年10月7日,我正式成为了华南师范大学的一名教师。

从此,开始了我追随桑老师,在华南师范大学,在桑老师身边学习和一起工作的四年时光。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