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CCCE2018会议进入第三天!精彩纷呈!
上午总算是找到一个空挡时间,得以聆听SUNY张建伟博士的主旨演讲。
一晃十多年,印象中上次见到张建伟博士是2001年夏天,当时在大连,在一个会议上,当时张建伟博士还在清华大学任职。
后来,他前往加拿大做博士后研究,再后来就在纽约州立大学(SUNY)任职。现在,张建伟博士是纽约州立大学奥伯尼分校(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Albany)教育理论与实践系副教授,系主任。
过去这些年,张建伟博士主要探索如何设计和使用新技术支持学生驱动的协作知识建构和创新过程。 在长期课堂研究的基础上,张建伟博士提出了协作探究过程的结构生成理论来支持学习共同体的开放探究和动态协作,并在此基础上,和团队成员一起设计研发了一个新型的协作系统:集体思维脉络(Idea Thread Mapper, 简称ITM),用来帮助每个班级组织反思自己的集体探究方向和知识进展,并进行跨班级分享互动。
张建伟博士的这个研究得到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资助,并曾多次获得国际期刊和会议的最佳论文奖。也有多篇重要论文在《学习科学杂志》(Journal of Learning Sciences)上发表。
协作探究和知识建构为创造性学习提供了一种途径。创造性协作探究需要高动态互动,需要学习者承担高水平责任, 实现持续性思想推进。传统教学设计侧重于对学习过程的预设。
然而,在几乎所有的学习管理系统(LMS)、在线课程(网络课程)平台、慕课平台等,几乎全部都使用了各种形式的论坛,可是这些论坛几乎全部都是线性的,随着对话和研讨的深入,论坛的管理就变得异常艰难,论坛也就成了一个乱如麻的、错综复杂交叉在一起的观点的大杂烩。
图片源自 https://tccl.arcc.albany.edu/wpsite/wp-content/uploads/thread1-1024×532.jpeg
在昨天上午的主旨演讲中,张建伟博士跟我们呈现了一个精彩的知识建构过程与结果的可视化和结构化工具,这个工具对于学习管理系统、将面对面教学与在线教学结合起来的混合学习、在线(网络)教学、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也就是慕课),乃至基于一对一数字化终端的教学都有着重要而广阔的应用前景,并为未来更进一步深化集体知识建构、互动及社会性学习(Social Learning)相关的研究创造了可操作性的工具。
行文至此,可能有朋友觉得很遗憾,没有现场聆听张建伟博士的演讲。不过没关系,在北京的亲们你有福了!5月31日下午14:00-16:00,你依旧有机会现场聆听张建伟博士的演讲。
在【EduTech自留地】回复【在哪啊】,我给你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