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学术会议

              在学术界,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实在是太重要了。而人们常说的学术氛围好不好,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看是否有经常性的交流与分享了。这一点,我想无须做更多的论证和解释。

               先说学术会议,不知道从什么开始,国内的一些行当的学术会议,总是能让人看到一些匪夷所思甚至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大学和机构要办学术会议,一定要邀请到领导或官员出场,领导或官员不出场,这个会议就会给人一种不被重视的感觉,没准与会代表也会有一种受冷落的感觉。所以主办方一定要拉个领导或官员来捧场,哪怕这个领导或官员与这个行当风马牛不相及也没关系,一定要拉来致致欢迎辞,讲讲话。会议主办方邀请到的官员级别越高,人们就会说这个会议规格就比较高。邀请到的官员级别,决定了会议的规格。

               再说主席台。会场上一定要有一个主席台的。7月初,去希腊参加一个学术会议,发现那个会议就没有主席台。那些要人大腕,只是坐在第一排而已。轮到发言的,就站起来面向听众讲就是了。没有主席台的学术会议,在国内是极为罕见的。而主席台上的座次和位置怎么安排,办过会议的,都知道那是多么艰难而痛苦的一件事情了。谁应该坐在上面,谁应该坐在下面,谁在中间,谁和谁挨着坐,这是很有讲究的。说到底还是一个级别次第的问题。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国人开始喜欢上了“高峰”两个字了。会议喜欢叫“峰会”,论坛最好叫“高峰论坛”。估计在不久的未来,没准还会出现“巅峰会议”之说了。啥是高峰会议啊?高峰会议里面的“高峰”是啥意思啊?

              依我的理解,应该有这样几个意思:一是首脑会议、高层会议、权威的会议,叫高峰,一定要最牛最权威的人出席才配。这不,每年举行的世界八国首脑会议“峰会” ,就是这个意思。二,我想应该是“先锋”和“尖锋”,也就是“领先”和“敏锐”的意思。从这个意义上说,会议讨论的主题应该是最前沿的,具有导向和指引作用的议题。

               还有一个比较好玩的地方,就是个别学者总是抱着“你不请我做Keynote Speaker,我不就不参加你这会议”的想法。这实在是给学界晚辈树立了一个很不好的风气。于是,主办承办方组织会议的时候,邀请谁不邀请谁,邀请几位,都变成了一件非常为难的事情了。甚至可以说,这里面的学问比会议的主题里面的学问大多了。

              无独有偶,大学里的学术交流,也有类似的地方。大学里搞学术活动月活动,目的恐怕也在于增进教师们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大家彼此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其实每月都应该是学术活动月。不是吗?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术会议就是中国学术界的学术面相。学术活动月就是一个大学或学院的学术面相。学术氛围好不好,一目了然!呵呵!

              乐意倾听,学会倾听,真正抱着谦虚地心态去聆听,去交流,去分享,这恐怕是营造学术氛围的第一步。这一点,中国学术界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9 评论

  1. 其实我们更期望学术会议成为一种常态,而不是很正规很严肃的东西。交流,就应该是在一种平等、轻松的氛围中进行的,没有谁高谁低,谁对谁错。学术交流首先是态度问题,其次才是水平问题。

  2. 要是能成为焦老师的弟子也是一件幸福的事呢,时刻想着的是学生,让学生多听报告多听讲座,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与大师们交流,开阔眼界,才不想某些人,整天在外开这会开那会的,有些无视学生的存在!在南师大读研三年,就没听过李艺讲座或是上课,学校也几乎就没请过大家来讲过学~~!有些遗憾与失望!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