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y We Post课程学习第一周小结

转眼第一周的学习就要结束了,紧紧张张也差不多要完成第一周的任务了,回头来看,这门慕课的第一周的任务究竟有那些,我自己做了些什么?来个回头望,还是蛮有意思的。

第一周的课程通常都会有一个带学习者进入场景的使命,了解课程的目的与内容、结识教学团队,大体了解一些人类学及其方法。不过,第一周特别吸引我的内容是教学团队所提出的社会性媒体的理论, Scalable Sociality 理论。也基本领会了教学团队为什么主张要关注内容而不是平台。第一周除了觉得亚历山大任务重之外,整体感觉很不错!

先说这一周的任务吧!前面提到过,这门课程一共会持续五周。第一周的任务共有18个。可课程教学团队采用1.01——1.18的模式罗列了所有的学习材料、内容和任务。我们概括地说,一共有18个任务。这18个任务分别是什么呢?

9个视频或者叫微课:每个长度大约在2-3分钟之间,最短的之后2分07秒,最长的一段5分53秒。

4篇指定阅读文章:阅读文献在课程中是比较多的。几乎大多数任务之后,教学团队都有罗列参考的和鼓励阅读的文献。这里所谓的4篇指定阅读文章是指在第一周的18个任务中专门罗列的指定阅读的文章。

3个指定话题讨论:其实讨论在每个任务之后,教学团队都会要求学习者相互就每个任务展开讨论,因此,在课程教学中,讨论随处可见。这里指定话题讨论是指课程第一周罗列的18个任务中,有3个指定的话题讨论。

2个课堂测验:课堂测验主要是选择题。

在Why We Post课程中,有许多视频,这些视频都很短,可算是微课吧?!在ToDoList中就要求观看视频,但绝对不是只看,或爱看不看。完成了第一周不到一半的任务,发现这些微课视频之后,通常会有至少两到三类问题:一是围绕着视频内容;二是拓展或延伸的;三是要你相互讨论的。

每个视频都提供了脚本,学习者可以自己选择是否要看脚本。学习者也可以选择是否要将脚本叠加到视频上作为字幕来观看。

每个视频都提供了不同的速度选项:0.5倍速、1倍速、1.5倍速、以及2倍速。学习者可以在速度上自己选择。

每个视频还提供了两种不同的规格供学习者选择下载:标准清晰度和高清。

学习者每完成一个步骤,系统会提示你前面还有几个任务等着你完成。在点选进度按钮的时候,可以看到自己完成了这门课程的百分之多少。

这门课程是非常有意思的,不仅仅是因为课题和话题有意思,而且还在于这种结合方式。这是一个9位人类学家通过现场研究的民族志的方法对新媒体开展的研究,因为他们项目有一个项目网站,出版了11个单行本(目前可以下载的有3种了),还有这门慕课课程。研究、著作和课程三个相互呼应,这是不是值得今后学习和努力的方向呢?

尽管在春节期间,就开始参与了这门课程的热身活动,在平台注册,到论坛介绍自己,结识其他的学习者,研读众筹的学习手册,熟悉 FutureLearn平台。但是,我不得不坦白地说,尽管在2月29日开课之前的几周里,我已经花费了不少时间在课程平台的熟悉和开学前的准备,但是,尽管是这样,第一周结束的时候,我才可以肯定地说,我熟悉这个平台的功能以及相关设计用意了!

这对我们来说,对我们国内的慕课平台、课程提供者、授课教师以及学习者而言,应该会有诸多的启示。比如,学习支持服务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平台的用户体验需要开发者不断地打磨迭代不断提升,课前学习共同体的建设是慕课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醒机制非常的重要。

第一周的任务紧紧张张,说实话,随时都有辍学的可能。好在我坚持下来了。休整一天,准备下周的密集任务。加油!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