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大学的案例

在过去很多场合,在和一线教师在一起的时候,每每论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在最后的开放问答环节,我时不时地会得到来自体育教师同仁的提问,有些甚至是尖锐的和难以应对的。

比如,有人曾问,教授,你说技术可以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那么,作为一位游泳教师,我怎么用信息技术支持我的游泳教学?

每当在这个时候,我都会说,对游泳教学而言,游泳池显然是至关重要的。没有游泳池,只有信息技术,肯定学不了游泳。但是,如果有游泳池,再借助信息技术,游泳课一定会上得更好更有趣。

然而,我毕竟没有教过游泳,我至今也不会游泳,更不用说用信息技术去教授游泳了。我的说辞,至于有多大说服力,有多大程度令人信服,恐怕不很乐观吧!我想。

今天7月,受教育部委托,作为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调研专家组成员,我先后在浙江、江苏、陕西、云南等省调研,看到许许多多非常精彩的教育信息化试点案例,其中就有不少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体育的精彩案例。印象中,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他们在校园里所开展的阳光体育,就给我们专家组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再比如,在江苏南京长江路小学,他们学校的体育教师在将投影、手机和平板电脑应用于小学体育教学中所开展的创造性工作,着实让人眼前一亮。

今天,偶尔读到2017年11月21日《北京晚报》第13版的消息,《安徽高校考试新规走红网络》,说的是安徽一些大学的考试新规定今日走红网络,比如,大学4年必须完成至少10个『马拉松』健身跑,蔬菜种得好不好将关系到期末学分,减脂课两项指数下降一定比例可拿学分,游泳不及格没法毕业。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规定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带动了大家的学习积极性。
合肥学院规定,新入学的大一学生需要在今后四年里,跑满10个马拉松距离才可以毕业。一个马拉松42.195公里,10个就是421.95公里,平均到每年也就是110公里,每个学期55公里,一个学期按照5个月计算,每个月也就11公里。似乎压力一点也不大。

《北京晚报》还转载新华社消息,说武昌理工学院日前出台新规,课外时间跑步、骑行将计入体育课的成绩,课外不锻炼有可能会挂科。这是武昌里够不够学院对大一和大二学生推行『体育课程改革』,对体育课平时成绩构成做出调整,将体育课程平时成绩与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紧密结合,课外体育锻炼情况将影响体育课期末考试成绩。

另据《长江日报》报道,武汉学院在2017级新生中推出与体育考试资格挂钩的跑步APP,学生可以选择跑步打卡路线,通过跑步打卡模式累计跑步量,并与课外体育成绩进行关联,男生每学期要跑52公里才算合格,不合格拿不到学分。

又据《钱江晚报》报道,浙江工商大学为了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早锻炼,开始推行面向大一、大二学生的『晨跑计划』,毅然是自愿参与,不限时间和圈数。学校还设立了『启明奖学金』,学生晨跑时指纹签到,全勤者每学期可平分5000元奖金。此外,签到25次以上者,在综合测评中身体素质评分中可加5分。

对于这些案例和新规,从总体上来说,都是非常棒的,它们对于增进学生体质,磨练意志,与时俱进,变革体育课程的教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相信这些与时俱进、高端大气、选择多样、科技时尚的体育教学,不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而且也会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

各位亲,对这些新规,你怎么看?在你身边,还有其他类似很好玩的典型案例吗?

欢迎你跟帖分享!谢谢先!

一条评论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