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应广西电教馆方展勇兄的邀请,为广西“国培计划”培训班的老师做讲座,17日晚上前往南宁,途中接到小军的电话,邀请我跟他的同事和学生一起交流,我随口应承下来。一来,小军的一些博文和论文都有阅读,我喜欢他这种学习和研究的方式方法;二来,我的学生满福在广西师院任职供职,曾经的访问学者梁春贤书记以及我们的校友林雯老师都是这个单位的。平日大家各自忙碌,为生活奔波,彼此很长时间都没有见面了,这正好是一个见面的好机会。
到宾馆,我便开始准备,依照小军事先的建议,准备好了讲义,我才休息。可是,到了18日中午,在前往广西师范学院的途中,我临时改变了主意。与其讲些自说自画的东西,不如针对性地开展一些交流和对话,对学生而言,也许针对性更强,对老师和我来说,也许交流更深入。加之事前小军在博客上已经征集到了不少问题。于是,到了现场,我干脆开门见山,直接从问题开始。
第一次到访广西师范学院,院系的领导、老师和学生非常热情。交流过程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问题踊跃、精准、有深度,我全力应对。转载在郑小军老师博客上的这篇署名为张霞的文章,大体如实地记录了当天下午的的对话与交流过程。谢谢张霞,也谢谢郑小军。以下为张霞老师的文章:
“对话”中的五类焦点问题
——写在与焦建利教授“对话”两周之后
(广西师范学院教育技术系 张霞 南宁530023)
10月18日下午14:00—16:00,焦建利教授应邀前来广西师范学院,与教育技术系全体老师、研究生和11教技本科生展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专业“对话”,这是继黎加厚教授之后的第二次“有趣”“对话”。焦老师似乎非常喜欢“对话”一词,在见到我们的那一刻,他就将原先准备好的PPT“禁足”,满脸笑容地要以“对话”的形式同我们交流。我们当然很乐意,而且在他开讲之前,许多同学就在郑小军老师的博客上以评论的形式向焦老师提出了问题。他对这种提问形式表示由衷地喜欢和赞成,并将解答学生在博客上的提问作为了本次“对话”的开场。而且,可以说,整场“对话”都是围绕“提问(博客上提问和现场提问)”和“解答”展开的。
细数本次“对话”的提问数量,已有十多个。其中有对教育技术发展现状的疑惑,有对热点问题的关注,有对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和技术的求教,也有对如何解决学习茫然问题的渴求,还有对华南师大学生培养模式、培养特点及“学习沙龙”组织形式的翘首以盼,等等。听众问得热火朝天,焦老师也回答得兴致盎然。下面我将听众的提问和焦老师的回答归纳整合成几大类,同时针对某些内容提出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一、第一类:对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的重新审视——理论不见得是新的好
对于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问题,焦老师认为,从技术哲学的角度来看,教育技术归根结底是技术的一个分支。既然教育技术是一种技术,那么就要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这是一种注重实效的技术思想。谈到技术与理论的关系,焦老师认为与其过多地纠缠于理论之争,不如将主要精力聚焦于新技术的应用及其功效。行为主义作为教育技术理论发展过程中的早生儿,虽然遭受了后来人的种种批判,但它的效用却延续至今。它的一个信号激励,就能引发某个动作的不断重复,从而促成学生行为的改变。为此,焦老师以自己利用手机戒烟为例,描述了自己如何利用手机中的正强化(正能量的拉)与负强化(负能量的推)功能成功戒烟的过程,并指出这是一个应用行为主义成功解决问题的典型案例。他强调,理论不见得是新的好,现今我们需要将孔子和苏格拉底式的教学法与网络时代的技术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这时,教育技术系主任郑小军教授补充说,他前段时间认真研读了全球畅销书《习惯的力量》,发现全书通篇以行为主义为理论基础,提出“暗示——惯常行为——奖赏”构成一个习惯回路。书中介绍了二十多个有关习惯的研究和典型案例,无论是导致失败或灾难的根深蒂固的坏习惯(例如酗酒、吸毒、赌博、官僚主义、人浮于事等),还是带来成功和幸福的核心好习惯,都无一例外地构建了一个以行为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暗示——惯常行为——奖赏”习惯回路。郑老师认为,学习理论无论新旧,无所谓优劣、对错之分,只有用得是否恰当和高明之别。
我赞同焦老师“理论不见得是新的好”的观点,因为理论同技术一样,只有适用的才是最好的,“过”与“不及”都会造成学习的偏差。在锻炼学生的操作技能时,以行为主义作指导,可以使学生迈入熟能生巧的阶段。但是,如果要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和知识迁移,甚至达到无师自通和融会贯通的境界,单凭行为主义似乎又有点困难,因为这涉及到了对知识和技能的灵活运用,需要学生的理解和领悟。所以我认为,当运用行为主义达到一定程度时,我们还需要适时引入认知主义、建构主义、连通主义、新建构主义。这样适时适地地采用不同的理论,才能收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回想自己在中学时反复练习习题的情景:虽然对同一道题反复练习了无数遍,但每每在考试中遇到同一类型的题目时,自己仍旧做不出来。原来不是我太笨,而是我未能在恰当的时机运用恰当的学习理论,从而没有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此外,我认为,教育技术不仅要能让人体验到高效解决实际问题的功利感,还能带给人以为之奋斗的追求和信念,使人达到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当我们还是学生或刚毕业时,只考虑本专业所能带来的实际效用是无可厚非的,但这不应该是我们为此而学习的全部目的,即使你不喜欢这个专业,你也可以把这份追求放置在你所热爱的领域或专业中。
二、第二类:对教育技术技术问题的多方探讨——核心是“如何用好”,关键是“专注一项”
(一)技术的形式与内容
对于教育技术中所推崇的多种技术或工具,焦老师认为,好的教学不管采用何种形式都是好的,所以技术的形式并不重要,技术的新旧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容,核心在于如何用好这些技术或工具来有效的传递教学思想。例如,如今已不怎么提及的BBS至今仍具有使用价值。焦老师强调,如今,新技术、新媒体层出不穷,作为教育技术出生的科班人员,如果我们不率先示范,身先士卒,利用这些新技术新媒体首先变革自己的学习,那么我们该如何变革别人的学习?所以,更多地是要关注技术本身,关注技术的教育应用,而非技术的形式。此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无法或较难进行事先准备;如果在教学中不合时宜地过多使用教学辅助软件,就会使教学模式化、僵硬和呆板。因此有效地了解某种技术的内核,并恰当地加以应用,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价值。就好比充分了解一个人的个性,并进行个性化的教学,才能挖掘出最大的潜力。
对话其间,焦老师还就微课、思维导图等新技术新媒体回答了学生的一些问题。对于微课,焦老师认为其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第一,改变了教育资源的建设模式,使自上而下变成自下而上;第二,体现了积件思想;第三,这是一种教学模式的改革现象;第四,微课是为在线学习和MOOC而生的,任何一个MOOC都少不了微课。对于思维导图,焦老师认为它们只是一种工具,思维导图的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构图过程中的讨论、构思和归纳环节,而主张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其实是希望学生能养成经历这种思维过程的习惯。
正如焦老师所说,好的教学无论其形式如何,终究都是好的教学,我们又何必总是纠结于技术的形式,而忽略其最终目的呢?应用恰当的技术,恰当地解决教学问题,让学生经历一个恰当的思考过程,就足矣。在此之前,还需要我们亲自尝试、体验和学习,才能更好地了解一种新技术新媒体,从而更好地加以应用。就像今晚焦老师在“U7第二次视频直播课(MOOC三人谈)”中所主张的,只有在MOOC上选修一门课程,亲自去尝试、体验和学习,才能更好地了解MOOC,也才能用好MOOC。
谈到技术与教师的关系,郑小军老师在《内外兼修,打造懂技术、善教学、会研究的新一代教师》(《中国电化教育》2010年电子白板专刊第134-135页)一文中指出,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部分教师寄希望于以技术遮掩教学基本功薄弱的缺陷。表面上看,这种想法和做法似乎在强调技术的作用。而实际上,这是一种治标不治本、回避问题本质的短期行为。从长远计,内外兼修才是信息时代教师的专业发展之道。……信息时代的优秀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位教学基本功扎实的教师,在此基础上,经过信息化教学的磨砺,使得技术素养、整合能力与教育理论修养、课堂管理与调控能力、沟通力、亲和力、教学机智、教研能力同步提升。如此内外兼修,方可从优秀到卓越,在信息化教学中游刃有余。“懂技术”、“善教学”、“会研究”三足鼎立、缺一不可,共同形成信息时代教师的“品字形”智能结构。
(二)技术的专注与痴迷
面对技术更新换代很快的现实,焦老师认为,其实我们并不需要玩好所有技术,而且也做不了;我们只要专注一项技术,然后一直痴迷下去,就能达到想要的效果。这一思想恰与之前黎加厚老师所说的“再小的事情如果能做到极致,就离成功不远了”是同一个意思,这说明,两位“大家”都不谋而合地注意到了专注力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其出发点或许是希望我们这些“被催一族”能从浮躁的社会中寻回失落已久的专注力。
郑小军老师在2012年我系学生《精品课件创作》讲座中引用了蒲松龄的“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倡导同学们致力于精品课件的创作,以此带动其他专业课程学习。他还在《从“信息化热”到教学常态:教育技术人的范式转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年第10期第80-81页)一文中提出,教育技术人要尽快完成从热衷于引发一波波“信息化热”到致力于教师信息化教学常态的范式转变,其核心观点就是倡导教育技术人对技术要有足够的专注力。这与焦老师、黎老师的上述观点不谋而合。
(三)网络时代如何监控学生的学习?
对于学生在网络时代的学习监控问题,焦老师认为,这需要学习者的自学自发性,学习归根结底是“你”的事情,要靠“你”的主动参与,同时也需要建设者努力将其变为学习者痴迷的一个平台。
以前的学习以教师为中心,其监控责任被认为应该落在教师的身上,现在的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其监控责任就被认为应该落在学生的身上。而我以为,不管过去、现在或未来,学习都是学习者个人的事情,尽管其学习的成败也会牵涉到学校、社会,乃至国家等组织的命运,但唯有对个人的影响是最直接和最重大的。所以学习的监控权自始至终都属于学习者,关键在于他们是否会充分利用这种监控权。从短期来看,不监控自我学习并不会马上造成自己的损失,但从长远目光来看,不自我监控就会使我们陷入一种惰性循环的习惯中,不利于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文化的形成。所以不要总是等着老师来提醒和推动你,要学会主动寻求学习的机会。因为两者之间的差距是不言而喻的。
三、第三类:对教育技术研究问题的解答和方向的确立——运用“n+1”原则,寻找喜欢的方向
(一)如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研究?
对于这个问题,焦老师认为,首先要从感兴趣的某个问题入手,编织自己的知识体系,否则就是两张皮,无法融合在一起。其次要运用“n+1”原则,n代表多元,1代表独立、独特。即要学会判断和思考,确定自己的立场,在了解别人多元观点的基础上,还要生成自己的独特理解。
(二)如何确立自己的学习方向?
针对这个问题,我校林雯老师与焦老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林老师认为,“进入教育技术的门,不一定要装在这个瓶子里”,只要找到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事,然后选择一项自己天命中需要去做的事情就可以了。喜欢这个专业就自然知道自己要干什么,知道自己喜欢的东西,然后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我们的目的便达到了。所以教学是对学生个性化的引导,在网络时代,知识随处可以获得,我们为何要到学校中求学呢?为的就是接受个性化的学习,现在“不缺信息,不缺技术,只缺思维”。
从两项问答中,我获得了两点学习启示,第一,学会热爱:找到一个自己热爱且愿意为之奋斗和付出的领域,潜心开辟一片属于自己的“自留地”;第二,学会创造:批判性地吸纳和认可前人的观点,创造性地形成自己的独特理解。学会热爱奠定了学习的情感基础,没有情感基础,我们就没有继续前行的动力;学会创造开辟了前行的大道,没有开创精神,我们就无法披荆斩棘,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四、第四类:对华南师大培养模式和培养特点的介绍——注重实习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焦老师表示,在研究生培养方面,主要包括4个方面:1.做好培养计划;2.重视开题;3.要求学生公开发表一篇文章;4.学生要进行项目的重项参与和管理。在本科生培养方面,则注重学生与企业、教育技术中心的合作实习,其中包括教育实习和专业实习,每个人需要寻求一个师兄或师姐作为自己的教育导师和人生导师,以帮助个人的成长和完成人生的历练。
华南师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虽然各有特点,但也有交集——均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焦老师一贯主张教育技术要学会用社会资本来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并提倡学生去打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以便提升专业技能和改善生活。
五、第五类:教师、学生需要何种精神才能适应这一时代?
在“对话”的后期,郑小军老师问了焦老师这样一个问题,“焦老师,你那么忙,是一种什么力量驱动你百忙之中,坚持不懈地学习、跟踪新技术,并且无私分享?您认为教育技术人需要什么样的专业精神或专业文化?”对于这一问题,焦老师给出了非常个性化的答案。他认为,兴趣与好奇心对学习来说是首要的,其次是毅力,不怕吃苦受累。除此之外,分享精神也是很重要的,通过分享,不管你在哪里,你都能和世界同呼吸,共命运。郑老师补充说,最重要的一条是热爱和奉献,我们(包括桑新民、焦建利、黎加厚、王竹立等专家学者)那么忙,还能坚持通过博客、K12教育网络空间无私分享,都是源自心中那份专业挚爱、责任感和使命感。
除了焦老师、郑老师提的这些要素,我认为,思维力、专注力、阅读力等能力也是教师和学生在这一时代所必须的,因为这些能力的培养还会牵动批判性、反思性、创造性等精神的产生。而本专业的核心价值或许就隐藏在这一系列能力和精神的生成过程之中。
不知不觉,字数过千。虽然“对话”内容简述几尽,但仍有些“细节”未能娓娓道来。最后,还是以我在郑老师的《焦建利教授学术报告、研讨活动预告》博文评论中写的藏头诗结束此番回忆,以对焦老师的不辞辛劳聊表谢意。
感时代之万变;
谢机遇之悄临;
焦技术之本质;
建专业之内核;
利教学之变革……
(“焦”的引申义:集中火力加热于一点。)
张霞老师也很有才呀,最后的藏头诗很有意思!
呵呵!是啊!他们的学生提问也很积极,而且很有见地,我答得满头大汗,呵呵!
不是满头大汗,而是游刃有余,有照片为证。
发个照片过来,我们在这里做个配图?呵呵!
焦老师,照片已发至您的126邮箱,请查收。
收到了!谢谢了!
张霞是我的11级研究生。谢谢你的夸奖!
结尾的藏头诗恰到好处。
我也是第一次遇到这么有才气的学生。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一下。主要还是焦老师的气场大,人未到,气场先到!
这种“对话”,其实是每个学生心中异常渴望的,苦于没有机会,广西师大的学生们是幸福的,能够有这样的经历。最近总是在看焦建利老师的文章,感觉很开心。学术研究和专业发展需要这样自由的氛围,感谢这个时代为信息共享创造这么多的便利。焦老师,真的很棒! 💡
其实,这个“对话”,得益于小军,前一天,小军在自己的博客上发布了这个消息,等到前一天晚上的时候,我看到已经有不少问题了,蛮有深度蛮有意思的问题。于是,我就干脆直接面对面问答对话好了。整个活动下来,也促发了我许多思考,我自己也受益良多!呵呵!
是广西师范学院(南宁),不是广西师范大学(桂林)。
是我的错,老师们都好棒,我都想去南方上学了。
欢迎报读华南师范大学和广西师范学院!呵呵!
有机会的话,去读博士,老师们别嫌弃哦,瞻仰瞻仰大家风范。
那就只能去华南师范大学了,加油!
“瞻仰”是对每天都是打横的人说的! 🙄
广西师范学院地处有“中国绿城”和“联合国人居奖”美誉的广西首府南宁,是个学习、生活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