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珊
客观主义还是建构主义:我们真的需要一个新的哲学范式吗?
Objectivism Versus Constructivism: Do We Need a New Philosophical Paradigm? David H. Jonassen
1. 这篇文章产生的背景一定会非常有意思?是为建构主义鼓与呼?还是建构主义立场受到批评和挑战?还是为自己的研究与实践寻找理论支撑?
2. 要好好学点哲学的东西。如果没有西方认识论历史背景知识,阅读这个章节是有困难的。要真正理解方法论上的东西就更加困难。没有这样的背景,你学到的方法以及方法论实际上都无法走出教条的“藩篱”。
3. 本体论、价值论、认识论、方法论
4. 首先应该回答什么是范式?
5. 一个领域在什么时候需要范式转变?或者说在什么情况下一个领域的范式才会发生转变?范式转变的特征究竟是什么?
6. 客观主义与建构主义?真得要非此即彼吗?(Continuum)
7. 认知革命对IST的影响:这个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8. 乔纳森的结论是什么?我们真的需要还是不需要呢?
9. 罗传芳 《西方近代认识论论纲: 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哲学研究》2003年第10期
张 伟
10. 课程开发的新维度(New Dimensions in Curriculum Development)。作者是R. Tyler
1. 扩展阅读: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小威廉姆E•多尔(William E.Doll, Jr.) 《后现代课程观》(A PostModern Perspective on Curriculum)(王红宇 译)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3年第一版; (美)威尔斯等 《课程开发:实践指南(第六版)》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 结合课程开发实践,尝试利用泰勒所提出的课程开发的新维度,来研读和理解包括泰勒思想在内的课程论相关著述。
宁 艳
情境认知与学习的文化(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作者是John Seely Brown、Allan Collins及Paul Duguid三位。
1. 1989年,布朗、科林斯与杜吉穗(Brown、Collins&Duguid)在《教育研究者》杂志上发表了他们著名的论文,《情境认知与学习文化》(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 这篇论文比较系统完整地论述了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文中的观点被后来的研究者们频频引用,使之成为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研究领域中的开创与指导性之作。作者 认为:知识是具有情境性的,知识是活动、背景和文化产品的一部分,知识正是在活动中,在其丰富的情境中,在文化中不断被运用和发展着。学习的知识、思考和 情境是相互紧密联系的,知与行是相互的——知识是处在情境中井在行为中得到进步与发展的。
2.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肯定了认知与学习的情境性本质,把研究关注的焦点从个体转向了个体与社会文化情境的关系以及人们在这种情境中的参与和活动,并提出了一系列观点。
3. 从情境认知到实践共同体
4. 进一步研究如下一些文献:
a) 1993年《教育技术》(Educational Technology)发起讨论,1996年Situated Learning Perspectives(Hilary McLellan) 的出版,从不同的角度将情境认知与学习的理论是实验研究呈现给读者,如情境学习与计算机教育、情境学习与课堂教学、情境学习的评价等,并将研究拓展至各教育与学习领域。
b) 莱夫、温格(2002):《情境学习:合法的边缘参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c) 王文静:《情境认知与学习》,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d) 王文静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对建构主义的发展 《全球教育展望》(2005.4)
e) 李吉林 著 《为儿童的学习—情境课程的实验与建构》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11-1第一版
A longer quote from Notari (2003:16)
Situated cognition, a new paradigm of learning, emphasizes apprenticeship, coaching, collaboration, multiple practice, articulation of learning skills, stories, and technology (Brown, Collins & Duguid, 1989). “Community of practice,” a concept emerging from situated cognition, emphasizes sharing and doing, construct meaning in a social unit (Roschelle, 1995). Situated learning occurs when students work on authentic tasks that take place in real-world setting (Winn, 1993). However, the very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etacognition approach to learning and the situated belief of learning is that situated learning is usually unintentional rather than purposeful. These ideas are what Lave & Wenger (1991) call the process of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原文出处:http://links.jstor.org/sici?sici=0013-189X%28198712%2916%3A9%3C13%3AT1PALI%3E2.0.CO%3B2-X
原 芳
远程教育的工业化理论与后工业化理论
远程教学与工业制造:一个总体的比较解释
Distance Teaching and Industrial Production: A Comparative Interpretation in Outline
Otto Peters
原文出处: http://www.fernuni-hagen.de/ZIFF/PETERS.HTM
1. 一个类比:方法论上的思考
2. 远程教育与工业生产的同与异?
3. 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 信息时代——后信息时代?透视远程教育的两个时光隧道
4. 文章的结构
[1]. Introduction
[2]. Rationalization
[3]. The Division Of Labour
[4]. Mechanization
[5]. Assembly Line
[6]. Mass Production
[7]. Preparatory Work
[8]. Planning
[9]. Organization
[10]. Scientific Control Methods
[11]. Formalization
[12]. Standardization
[13]. Change Of Function
[14]. Objectification
[15]. Concentration And Centralization
[16]. Summary
[17]. References
焦老师,更正,第一位汇报人的名字是“张宏珊”^_^
对不起对不起了!当时笔误!
这2天Blogbus在维护中,不能更新博客文章,等过2天可以更新的时候,我立刻改正,并向张同学表示歉意,向先兰同学表示感谢!
没关系,焦老师!
在焦老师课上学到很多,深深感到自己还有很多很多的不足,谢谢焦老师的点评!我会加油的!
感觉有点深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