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笼理论与教师群体博客

           秦丹是我在陕西工作的时候的学生,后来我离开了陕西。再后来,等我们再次联系上的时候,她已经在河北大学随张立新教授攻读硕士学位了,我们偶尔在QQ里聊,我鼓励她写博客,这大约是2003年的事情了。2008年下半年,她来广州做访问学者,我们一起工作了半年时间。

           在秦丹老师的博客里,她写了这样一篇博客文章

           想想自己来写博客的经历,大概是从03年吧,在焦老师的推荐下尝试着用的。一开始的确是不知道写什么,觉得无话可说,没有什么可写的,所以,只好草草的应付了事。

        就我自己的经验而言,这是许多教师写博客的必由之路。写博客,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要坚持下来,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秦丹老师和我一样,也和其他许许多多的博客一样,都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开始的时候,觉得不适应,觉得没什么好说的,觉得自己有必要自我剖析和自言自语吗?

        工作了以后,开始非常喜欢博客。因为在博客上,我的学生看到不一样的老师,他们都非常乐意通过这个博客了解我,与我交流。所以,有那么一股劲在推动着我把博客坚持下去。这一下,博客成了我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就像在课堂上说的那样,当写博客成了一种习惯的时候,我们就不知不觉喜欢上了这种依赖于文字的表达方式。

           秦老师的这一段话,说出了她自己喜欢写博客的原因。她之所以写博客,是为了让自己的学生“看到一个不一样的老师”。她实际上已经突破了师生交往的界限,将学校情境中日常的面对面的交流,延伸到了网络上。再后来,她养成了写博客的习惯,“不知不觉喜欢上了这种依赖文字的表达方式”。

           我总是要求我的学生写博客,在跟一线教师交流的过程中,我也总是不厌其烦地给老师们推荐博客。可是,真正坚持下来的教师,实在是太好了。我一直在琢磨这其中的缘由。为什么老师不写博客?反过来说,为什么有些人喜欢写博客?写博客能给教师们带来些什么?

          在国内,有一些教师群体,通过博客,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比如天河部落、海盐教师博客、成长博客等等。为什么这些地方的教师,博客写的如火如荼。这实在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却又令人费解的谜。

          不久前,看到一个故事,被人成为“鸟笼理论”,读来觉得还是很有意思。

           一位心理学家曾和乔打赌说:“如果在你的房间挂一个鸟笼,那么你一定会买一只鸟。”

           乔于是在卧室靠近桌子的上方挂了一个非常漂亮的鸟笼。

           每当人们看到这个空笼子,总会问:“你的鸟什么时候没了?”乔回答:“我从来没有养过鸟。”“那你要一只鸟笼干吗?”

           每个人都问同样的问题,乔的心情因此变得很糟糕,他干脆买了一只鸟放进了鸟笼。

           人们经常是先在自己头脑中挂上鸟笼,然后不自觉地装进各种“小鸟”。

           这个故事是讲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不过,拿来分析博客,似乎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天河区教研室、苏州电教馆、海盐教育局这些机构等于为每个教师发了个空鸟笼子,而这些地区的教师,就好比是乔。写博客等于给每个人的鸟笼子里装上鸟。而在这个过程中,这些地区的教师专业发展,就由一种外在驱动的行为,变成了一种自发的活动。

           我一直想知道人们为什么不写博客,特别是教师和研究生为什么不写博客?我想,这一定是有原因的。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大家不妨罗列罗列,也许我们可以发现教师为什么不写博客。呵呵!请跟帖列出你认为的原因:

           我先来:

           中小学教师实在太忙了。忙得没时间去写博客!

           不习惯这种写作的方式。

           没什么好写的。

           觉得没必要,为什么要写这玩意呢?!

           该您啦!请继续!呵呵!

11 评论

  1. 写博客的问题,确实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博客是一种拓展人脉的工具,是一个表达自我的平台……也或许什么也不是,其实每干一件事情,我们都要有一种源源不断的热情和持续的激情,这种非功利的动力会让自己从中受益。
    真希望每个人都能把写博客作为一种乐趣,是来自自己心灵的,而非来自外力。这样的话,纵使没人去推,自己也会转的很快。

  2. 为什么不写博客?
    我想和个人工作、学习的习惯有关,和性格有关。一些非常有优秀的教师,他们并不乏工作的热情,但他们并不频繁使用博客。教育的方法是多样化的,我相信他们有更适合自己的方法。我个人也认为博客对于教师总结、反思很有帮助;但如果只限于这两点的话,我觉得直接用笔写在日记本上的方式,更能随意、方便、完整地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
    以宽容的角度去看待“不写博客”,不写博客不是错。

  3. 1.写博客,其实是需要有一个鼓励促动机制的。鼓励、促动一个人写博客,不一定是要像Pro-blogger一样为了追求博客的流量、广告收入。但你在写,你在拼命的写。没有人看,没有人回复,怎么办?一个石头丢到河里尚且还有浪花,一篇博文出来如果只是换来的自己思维过程的电子版,还不如“冥想”来得舒服。
    2.开博客容易,写博客,不容易。如果一个人的博客没有看点,很显然会陷入第1点的恶性循环。要维护好一个博客,是需要大量的精力的。首先,你得写吧?脑袋里没点东西,哪里写的出来?还得大量的涉猎吧?
    这是我暂时想到的。

  4. 补充1点的是,bloger不是那种“内秀”的人。有的时候,一个平台话语权多了,表态的机会也就多。这个态表达的不合情不合理,往往容易给自己的生活,工作带来麻烦。这也是为什么一个网站的pv数量远远大于评论的数量了。

  5. 个人观点,我觉得博客应该可以分为几种类型,有学术博客、情感交流博客等等,一般来说,学术博客是比较枯燥的,而情感博客相对比较自由,就我个人而言,我喜欢写情感博客,喜欢把每天的体会写在博客里,但是我用的是QQ空间,因为每天上Q顺便可以写博客比较方便,不用每次都要登陆博客去写。我觉得,如果博客可以像QQ一样有一个即时交流的工具,可能会有更多人喜欢发表。

  6. 我们科室的主任有一个博客,都是用来介绍专业和发通知的,如果迫不得已,我一般不去看他的博客,觉得有点闷。所以一直以来对博客不“感冒”。另外,听别人说,开博客就要天天写东西放进去,平时教学工作已耗尽了精力,实在没兴趣写文章了,所以心里很抗拒这种“任务式”的写“博”。
    当我想写东西的时候,我觉得Q-zone已经可以满足我的写作需求了,所以也不想开“博”。

  7. 转载此文后,有朋友在博客上回复:无钱无动力。

    这反映的只是就工作或学术领域而谈的写博客问题。

    而事实上,博客作为一种网上表达平台工具,可反映不仅是工作和学术,生活不仅是工作和学术。

    但涉及生活,就包括可公开的和不可公开的,涉及工作就包括能说的和不能说的。

    教师也是人,在教师的群体博客中,即使建设得很热列的博客群,我想,也是就某种文化基调下的热烈。不能说的还是不能说的,学术的还是学术的。

    我培训、建设中小学教师博客群这几年,我感受到,主动卓越的人,你给他草根她变戒指,被动的人,需要更多的激励和支持。走得成功的,我想是区域性政策组织力较好,或是专业引领的人够强。

    对于我自己来说,工作、学术和生活,能掺杂的都掺杂在一起了,不能掺杂的,只能藏在心底。

    我也时常感觉到,博客其实也在陪自己,浏览、回顾、翻阅、关联,陪伴过去,陪伴将来,没人陪你的时候,有一个博客在等你……

  8. 关于这个问题,天河部落T100进行过头脑风暴,愿意把相关数据与焦老师共享。

    不写博客的原因 人数
    (11)对博客文化认同感不强(对博客不了解) 6
    (2)担心质量不高 5
    (4)担心泄密(担心别人超过;担心个人情感和思想被人知道) 5
    (8)没有任务驱动(上级没有要求) 4
    (1)时间紧(学校工作、家庭) 3
    (12)  电脑操作不熟练 3
    (13)  家里没有上网条件 3
    (14)  辐射太大,影响身体健康。 3
    (15)  应试教育压力太大,无暇兼顾。 3
    (17)    平台不稳定,效率低。 3
    (18)    不愿展示自己,沉默是金。 3
    (3)担心侵权, 2
    (5)没有引起关注,积极性不高 2
    (6)缺乏写作激情 2
    (7)没有压力 2
    (10)实名注册 2
    (16)    学校不支持。写博客成负担。 2
    (19)    怕受到别人的非议。 2
    (24)  没有自我发展的愿望; 2
    (9)学校对博客注册流程不清晰,导致部分教师还没开博 1
    (20“偷懒”,有放松的情绪。 1
    (21)没有写之前很有写的冲动,写的时候无话可说。 1
    (22) 年龄大,力不从心; 1
    (23)工余时间多陪家人; 1
    (25)认为天和部落缺乏交流的氛围。 1
    (26)误解:写自己的东西才是博客,不好意思转发别人的东西。 1
    (27)写博客是自己的知识管理 1
    (28)限制知识使用的地域范围: 1
    (29)现在没写是为了将来写出更好的东西。 1
    (30)没有深入去了解,还没有尝到甜头 1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