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学科的大家族中,读教育技术学的博士绝不是件轻松的事,甚至可以说是一件痛苦的事!尤其是从事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方向的研究,更是苦不堪言。
理由有三:其一,教育技术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很不成熟却又发展很快的学科,尤其在基础理论研究中,各相关学科的概念、理论都被引入,各种不同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同生共长,引出必然处处是战场,被大家所公认的基石都不多见,这决定了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难度;其二,教育技术学在中国至今还是一个“重技术,轻理论”的领域,基础理论的研究经常被边缘化,并常遭冷嘲热讽,要在这条到了上坚定地走下去,显然需要足够的勇气和毅力;其三,现今我们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都是急功近利的风习,而在任何一个学科领域里,从事基础理论的研究最忌的就是急功近利!
面对这三方面的现实,在教育技术学领域攻读博士,从事基础理论研究,不能不让绝大多数人望而却步。但是,在这样一个应用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不断创新发展的领域里,基础理论研究更是万万不可缺少的。以美国为例,如果没有AECT中一批具有战略眼光的学生思想家,从20世纪60年代初就创立了AECT的“定义委员会”,如果没有被称作“充满理论气质和才华”的芬恩等大师级人物的倡导和引领,如果没有像伊利这样一批学者倾心于学科基石的创建,将毕生的追求和才华奉献给教育技术学对象研究、学科边界研究、定义研究、领域的成熟度研究等底层理论问题的探索(这些研究被很多人视为毫无价值),美国乃至世界教育技术领域与学科的发展可能至今还在黑暗中盲目前行,至少要经历更多的曲折和陷阱,绝不会有今天这样的理智与清醒。当然,从事这样的研究,在任何一个国家,都只能是少数人才能担得起的领域,成为领域和学科发展的奠基石和学术领袖。这正是学者的选择和生涯,这也是任何一个领域可持续发展的支柱和脊梁。
在中国,教育技术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有一点值得反思:许多理论研究的参与者为数之众,举世少见。比如,在美国研究和关心“94定义”的是少数高水平的学者;而检索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探讨“94定义”的文章书目多的惊人,仔细查阅,大多数论文不仅缺乏深度和广度,而且充斥着低层次的重复和无意义的争论,实在令人吃惊!究其原因,多数研究者不是在独立思考的境遇中追求原创,而是在一种浮躁的氛围中追求各种色彩斑驳的功力,这是我国教育技术学至今难以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症结。
焦建利博士选择了这样一条路,当然要承受各种艰难与痛苦之历练。今天他的博士论文转化成专著出版了,这是迈向学者生涯的第一个脚印。作为其导师,我既为他感到高兴,也感受到他面临的挑战和压力:许多问题的思考和研究还只是刚开始、尚不成熟就要公之于众,这需要有承受评论、批评甚至误解的勇气、胸怀和智慧。能否一步一个脚印地在学术的崎岖小路上坚定第走下去,这对教育技术学领域每一位博士都是一个非常现实的考验。我希望和祝愿他能在这新的起点上提升自己的学术境界,领略学术生命中的酸甜苦辣,并将此转化为毕生的志向和内在的审美情趣,使之成为今后人生道路上不竭的动力和源泉,这才能承受得了各种挫折、诱惑,才有可能走向辉煌,走向悲壮。
不仅是对焦建利博士的期望和祝愿,而是是对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教育技术学乃至教育学理论研究者共同的期望和祝愿,因为我们任重而道远!
是为序。
2008年8月20日
桑教授的序充分的肯定和褒扬了奋起攀登基础理论之山的学术先驱的勇气、智慧和力量。焦老师一定会在这座峰上留下自己深深的足印!
老焦什么时候送我一本?
偶然间看到您的博客,我想您应该是一个教育技术学的专家吧,我是这个专业的本科学生,我现在在为是否应该考这个专业的研究生,还是跨别的专业而彷徨,我想知道一下现在教育技术学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状况,您能给我一个解答吗
盼望早日阅读到焦老师通过自己辛勤汗水历练出来的教育技术学理论专著。
恭喜焦老师!十分期待早日能读到您的专著!
在大学毕业那一年,读了几本教育技术方面的书,真是很后悔为什么早没发现呢,如果知道了这些理论来指导学习,我想自己不会只考上一个普通的本科,现在也不会只取得这么点成绩。我现在的愿望就是想认识几个教育技术学专业知识过硬的,致力于教育的交流交流,把这么好的东西传给我们的花朵,让他们不要枯萎在中国当前的应试教育下。焦老师如果有的话给我推荐一下。
祝贺!等着拜读.:-)
书名是什么?心血结晶,买本支持!
讲讲书名啊。有空弄本看看
《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研究》,卓越网(www.amazon.com.cn)和当当网(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477380)上都有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