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研究》后记

后记

             整个夏天,我都在为这个后记发愁!有一些问题,考虑得越久,就越觉得无从下手。

             对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问题的思考,对我而言,是从十多年前转入这个学科开始的。我一直认为,越是年轻的学科,其基本问题研究就越重要,因为它关乎这个学科的未来发展。2001年秋,我调动到了华南师范大学,随桑新民教授工作。次年九月,在桑教授的指导下,我开始攻读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方向博士学位。这本书稿最初的蓝本就是我所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设想一下,在五年多的时间里,可以跟这样一位智慧、率真又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学者在一起,言传身教,睿智人生,那是多么惬意的一程旅途啊!

             教育信息技术学院为我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博士生指导组的李克东、徐福荫和丁新三位教授,连同桑新民教授一起,四位师长,性格鲜明,学养深厚。与我而言,能有机会随他们学习并一道工作实在是幸运!由七位专家组成的我的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是学院迄今为止“最豪华”、“最庞大”的答辩委员会之一。南京师范大学李艺教授与浙江师范大学张剑平教授,在我从机场接到他们开始,在路上,到宾馆房间,“答辩”就已经开始了。甚至答辩之后的日子里,在我们的邮件往来中,字里行间,为学之真,令人难以忘怀。他们的学术民主,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对不同观点的包容、听取辩解的耐心,给予了我珍贵的答辩体验。

             答辩会结束之后,华南师范大学冯增俊教授鼓励我在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争取出版,并为我提供了广东优秀教育专著出版基金的信息。后来,我抱着试试看地心态,将稿子交了广东优秀教育专著出版基金委员会。基金评审会组织专家评审了本书初稿,给予了充分肯定。那些至今我仍然不知名字的审读专家,在百忙之中静心凝神,所有的从容阅读都是为了一个郑重地交待,没有他们的努力和付出,这本书恐怕是难以面世的。

             有许多人以不同的方式为本书贡献了他们的智慧。汪晓东讲师与胡小勇博士对此前的几个版本的批判性审读、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在这个定稿中都有反映。我在未来教育研究中心极力推行的SEMINAR制度,八年来从没有间断。那些激烈的争辩,思想的碰撞,迫使我不断地思考。本书稿完成之后,我在自己为研究生讲授的《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研究》专业课程中讲授过三轮。我的同事贾义敏老师和汪晓东老师以及我所指导的研究生,无私地承担了许多本该属于我的任务,使我有更多地时间思考和写作。杨玉芹、侯小杏、李阳等同学承担了初稿的校对工作。成稿过程中,我参阅了国内、外许多学者的著述,在参考文献部分均有开列,这里再一次表示感谢!感谢我的父母妻女对我学业上的支持和鼓励!

             广东教育出版社的常丹琦女士是一位温良秀气、负责任的编辑。从名义上说,她只是一个文字编辑,而事实上远非如此。她的耐心敦促、不断勉励,让我感激万分。她核对事实、逐一落实征引文献的出处、版本,努力使全书材料、数字准确、合理,反复推敲字句的表述……她的细心、严谨和鼓励洒满本书的字里行间。

             人们常说,电影创作是遗憾的艺术,写作、研究何尝不是?出版在即,重新审视,觉得其中有许多方面有待深究,譬如第十章有关教育技术学未来,我自己始终觉得不理想。在其他一些部分,尽管自己试图清晰明白地表明自己的立场和看法,但是由于研究的局限、认识的水平等诸多原因,可能会多少令读者感到失望。毕竟,学科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好在这只是我的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的一个开端。

             有关评论、批评、意见和建议,敬请致函  jiaojianli@126.com。

                                                                                                            焦建利
                                                                                               二〇〇八年八月二十八日于广州

一条评论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