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教育技术研究的关键是什么?

教育技术研究的关键是什么

黎加厚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上海,200234)

              喜闻《电化教育研究》自2008年第九期起,开设“研究方法论坛”,组织针对当前教育技术领域内研究方法现状的反思,探索关于教育技术研究方法的认识,以提升领域内关于研究方法的认识水平,借此推动领域内研究方法的建设。有关研究方法的讨论一直是教育技术领域中众人关心的话题,深入探讨教育技术研究方法,将有助于教育技术领域研究的规范和学术的繁荣,意义重大。

              一石激起千层浪,令我回忆过去在教学与研究中的经历与体验……

“我们已经近一年多没有看电化教育的杂志了”

—————–

             今年5月,我应邀去XX师范大学参加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会,会场上来的研究生同学特别多,趁开会的空闲,我与几位博士研究生聊起了来。当我问到他们最近看些什么杂志?一位研究生告诉我,“我们已经有近一年多没有看电化教育的杂志了”,周围几位同学也是同样的表示。我一时无语。

—————–

              这些研究生同学“童言无忌”,说一年多来不再看电化教育杂志,是因为你看和不看都一样,没有什么新的东西。研究生同学谈到的这种情况,我在基层中小学开展教师培训时,也常常遇到,当与一些教师讨论到学习国内教育技术杂志时,很多中小学教师说,那些理论文章看不懂,离我们的教学太远。

              回到学校,与这几位同学谈话的情景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我特地把他们提到的近一年来的这些杂志找出来浏览一遍,不得不承认,尽管这些同学的说法有些青年人的偏激,但还是有一些道理,他们看完这些杂志后感到没有什么收获,也是实话。

              教育技术专业领域的读者不愿意读我们的专业杂志,可能有多种原因。其中,杂志上面发表的研究文章缺乏来自教学实践的问题研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一项研究,一篇文章,如果“没有问题”,特别是没有与读者关心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仅仅是翻译、解读和照搬西方流行理论,或者老是在概念和定义上兜圈子……这些缺乏真正价值的“学术研究”,当然无法触动读者的思想,激起读者研究和学习的兴趣。

              如何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研究中国问题,解决现实问题?根据我与许多研究者的接触和自身的感受,教育技术研究的“问题意识”首先是一种“忧患意识”,是研究者作为一个中国人对自己的国家、民族、下一代在未来全球化发展的世界上生存的“忧患意识”。随着时间的变化转移,研究者总是关注当前教育技术发展最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例如:对中国未来教育信息化与世界发展的差距的关注,对现实不合理状况的变革的关注,对全局发展与决策的关注,对日常教学活动中的具体的教学策略、工具、资源的关注,对新课程改革与教育技术的关注等等。每个研究者的兴趣点和研究特点各不相同,每个人都可以发挥自己的长处做出与众不同的研究。研究的关键是原创,独立思考,创新思维,有自己的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

第二作者现象

—————–

              2004年4月,我参加教育部有关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培训与考试的专家会议,会上碰见许多国内教育技术界的知名专家教授。一位来自西北的老师跟我谈起了《电化教育研究》杂志的来稿情况,他说,有一种有趣的现象或者说是规律,就是杂志的许多重要的作者,在前些年发表了很多优秀的文章,后来当了硕导、博导,他们的文章就逐渐变成了“第二作者”了(指导学生写文章,老师作为指导教师署名第二)。

—————–

              “第二作者现象”不知道是褒义还是贬义,说是褒义,是指我们当年许多重要的作者如今已经担任研究生导师,鼎力辅助年轻一代,指导研究生搞研究写文章,自己作为人梯,支持学生发表研究文章;或者说当年的青年学者已经成长起来,许多人已经担任院系教学科研的带头人,或者是研究生团队的组织者,成为开展集体研究,发挥团队力量的领导核心;说是贬义,是指我们许多重要的作者担任领导工作之后,忙于行政领导和纷繁事务,渐渐枯竭了创作的灵感,因而较少见到他们富有创造性的文章了。

              正如高等教育学研究会理事长杨德广教授指出:在现实社会中,“不学习的专家”,“不学习的教师”不乏其人。从大学里的领导层到大学教师普遍存在学习风气不浓的问题,不学习的老师很多,上课的教师凭借一点书本知识给学生上课的情况并不少见。大学校长们以及那些繁忙的中层干部,他们“日理万机”,看书看报也变成奢侈的事。而不学习,怎样跟踪最先进的思想,怎样获得最新信息呢?正因为不少校长(书记)平时太忙,学习时间很少,逐步从知识渊博者变成知识贫乏者、信息闭塞者,他们的讲话稿、发言稿、发表的“论文”,多数是由他人代笔的。[①]

大陆与港台的教育技术研究之差异是什么?

—————–
              2001年6月10日,我随李克东老师一行赴台湾中央大学参加“第五届全球华人学习科研讨会暨第十届国际电脑辅助教学研讨会(GCCCE/ICCAI2001)”。在闭幕那天晚上,会议主席,台湾中央大学陈德怀教授在晚宴上致辞,他不无幽默地向大家解释,大陆有许多老师给他发邮件询问,为什么他们的投稿没有被大会录取?陈教授笑着说:“这些作者的文章写得很好,但是,原创的不是你的,你的不是原创的。(Originals is not yours, yours is not originals.)”,宴会厅众人发出笑声。此时,我笑不出来,但那一刻,却永远铭记在我的脑海中。
—————–

              1987年5月,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第一届大会在广州华南师范大学电化教育系召开,当时,我正在那里读研究生,感谢创意和发起GCCCE的李克东教授、陈德怀教授为我们学习和交流教育技术研究提供了一个全球化的平台,汇集了世界各地的学者、教师、教育管理者、青年学生,在一起交流有关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GCCCE先后在广州、香港、澳门、新加坡、台湾、北京、南京、香港、美国夏威夷、北京、美国密西根举行了12届,明年将在台湾举行,成为世界上一年一度的计算机在教育中应用的国际性的重要活动。

              随着GCCCE的影响力提升,参加的人数和发表的论文数量逐年增加。但是,正如陈德怀教授的幽默所示,来自大陆的许多作者的稿件质量不高,主要的问题是缺乏原创,没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套话空话连篇的较多。为了促进GCCCE论文的学术水平不断提高,从2004年后, GCCCE引入了国际学术活动惯用的论文评审机制,邀请海内外教育技术领域的著名专家负责对投稿进行评分,每篇论文稿件要得到相当的评分,才能够被大会接受。一篇最佳论文的遴选,要经历初选、复选到最后确定的三轮投票,才可以脱颖而出。[②]从这些选出的论文中,可以看到大陆与港台的论文都十分优秀,反映了当时信息科技教育的最新发展与计算机教育应用的理论研究最新成果。但是,也反映出他们之间在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取向的差异。主要的差异是:

              1. 大陆研究者比较关注宏观和比较大的研究课题;港台则较多关注具体和比较小的研究课题。

              2.  大陆研究者比较擅长定性和思辨性的准科学研究方法;港台则比较多使用规范的实验和定量的科学研究方法。

              教育技术研究,把大陆研究者和港台研究者双方的长处结合起来,有可能就是比较优秀的研究方法。

杂志为什么不用你的稿件?

—————–
              今年5月,我途经徐州师范大学,应信息传播学院院长陈琳教授邀请,为该校本科生、研究生和青年教师做“全球化与教育技术”的座谈报告。在报告会的讨论中,一位研究生同学站起来提问:我们对你提出的“杂志为什么不用你的稿件?”很感兴趣,请问我们如何才能够发表研究文章?这位同学的提问一下子把会场气氛推向高潮。当时我站在讲台前面,内心十分惊讶,“杂志为什么不用你的稿件?”是我在半年前为《远程教育杂志》(杭州)撰写的教育随笔,没想到这里的同学们竟记得如此清楚。
—————–

              那是因为《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的编辑部朋友来上海开会,大家在一起热议国内教育技术刊物的现状与发展,发出的诸多感想。

              时至年底,杂志社编辑都要总结一年的编务工作,《中国电化教育》杂志是国内教育技术专业领域的核心期刊,作为电教核心刊物的一位编辑人员,一年下来,收到的全国各地的作者投稿,仅电子邮件方式发来的稿件就多达1400多篇,还未计算邮寄和面交的稿件。但是,仅就自己所分管的杂志栏目,一年12期,最多也就筛选出用稿90多篇(每期约7-8篇)。也就是说,用稿概率大致为6%。

              编辑朋友的一番话引起了我的同感。据一份资料介绍,我国近年来教育技术专业得到很大发展,全国有187所教育技术专业院系,[③]从本科生到硕士、博士研究生进入毕业论文必须发表文章的要求,教师职称评审,还有广播电视大学系统、职业技术教育系统、基础教育系统等等,约有上万投稿需求者。但是,国内仅有的几份教育技术专业的期刊的用稿概率约为5-6%。投稿的需求与期刊承载文章的数量之间矛盾尖锐。几乎所有的杂志社面临的稿源现状是:投稿很多,合格的稿件很少,有创新和创见的稿子更少。

              那么,我们上万的学生和老师的投稿者队伍,为什么缺少创新呢?……

              我也曾担任某杂志的审稿工作,一年大约要处理稿件400多篇,符合用稿要求的稿件不到5%。由于审稿工作采用了双盲评审模式,我作为评审者不知道作者是谁,也不知道作者的身份和工作单位。仅仅从稿件本身的质量来看,大部分被淘汰的稿件主要原因是文章缺乏作者自己的独立见解和深入研究,往往是目前流行什么观点和潮流,作者就议论什么,给读者似曾相识的感觉。我常常为许多投稿作者深感惋惜,看到那一摞厚厚的稿纸,我能够理解,作者为之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时间,枉费了多少个日日夜夜的苦心。

              我回答这位同学的提问:为了杂志的质量,杂志不能采用没有创意的稿子。但是,我曾经遇到好几份杂志的主编都述说,要做到这点很难……
 

创新成为时代主题

—————–
              今年8月5日,我参加了由新加坡教育部组织的“教学技术国际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with Technology, iCTLT)”。连续一周的会议,从大会主题报告到各分场交流,到新加坡中小学参观,几乎所有的报告者的关键词都是“创新”(Innovating)。很巧,我们在大会展览摊位上,遇到了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ISTE)的代表Carolyn Sykora女士,她高兴地指着展位上面陈列的两本新书,向我们介绍了ISTE新发布的《面向学生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2007版和《面向教师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2008版,我注意到,这二个国家教育技术标准的第一条都是“创新”。这引起我的深思,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技术研究?
—————–

              有一些专家在杂志上撰文,批评我们的投稿作者缺乏实证和量化研究,多是空泛议论的思辨,缺乏深入实际的调查和实验研究。这的确是当前教育科研的一大弊端。但是,我在担任审稿时也看到许多作者的稿件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和实证研究,有时,在一个月内就有4、5篇关于 “XXX信息素养调查研究”的稿件,文章中不乏各种SPSS统计分析的表格与曲线,但是,其结论仍然给人雷同的感觉,味同嚼蜡。因此,我在想,这可能不是我们作者的研究方法问题。

              不久前,我看到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研究生和李克东教授的文章,介绍了在美国亚特兰大举行的 NECC2007大会,特别引人瞩目的是,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将《面向学生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NETS.S)从1998年的第一版,修改为2007年第二版。这反映了世界范围内,教育信息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学生的教育技术标准要求,已经从早期将技术的“基本操作与概念”作为首要标准,发展到将“创新与变革”作为教育技术第一条要求:

               1. 创新与变革

              学生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并能使用技术工具建构知识、开发新的产品与过程。

              *  能够运用已有知识产生新思想、新产品或新过程。
              *  能够把创作原创性作品视为自我和团体的一种表达方式。
              *  能使用模型与仿真系统探究复杂系统与问题。
              *  能够预见未来发展趋势,推测各种可能性。[④]

              同样,ISTE在今年7月发表的《面向教师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NETS.T)2008版,突出强调教师要作为创新的典范和表率。其第一条是:

              1、促进与激励学生的学习与创造性

              无论是在现实的或者虚拟的学习环境中,教师都能运用其擅长的学科内容,教学、学习和技术方面的知识,促进学生的学习、创造与革新。教师应做到:

              a.提倡并支持创新思维与独创能力,并为学生树立榜样。
              b. 鼓励学生使用数字化工具和资源,探究并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
              c. 促进学生使用协作性的工具进行反思,以揭示和澄清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思考、设计以及创造性的过程。
              d. 在现实或虚拟的环境中,通过与学生、同事及他人共同学习,为学生树立协作知识建构的榜样。[⑤]

              我意识到,这已经回答了我们多年来一直探索的教育技术研究方法问题:创新是教育技术研究的灵魂。

              如何才能够做到教育技术研究的创新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与人力发展部主任爱德瓦尔多.查维斯教授(Prof. Dr. Eduardo Chaves)在谈到教育技术的创新与变革时指出:教育技术的使用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①维持和支持现状(保守地使用,不会带来变革);
              ②增进和拓展现状(带来改进和改革);
              ③推翻和促进现状的转型(带来转型和创新)。
              ④在教育中什么不是创新?――把技术教给学生;把技术整合到现有的课程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使用技术促进教学――因为原来的教育模式并没有发生变化。
              ⑤真正的教育创新是――重新构思教育;彻底改造学校;改造我们自身。[⑥]

              不久前,华东师范大学课程教学研究所的赵中建教授送给我一本他刚刚翻译出版的《创新引领世界――美国创新和竞争力战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看到美国政府2007年4月正式用法律形式确立了《美国竞争法》(America Creating Opportunities to Meaningfully Promote Excellence in Technology, Education, and Science Act)。

              我读到:“创新是我们的DNA,创新精神是决定美国在21世纪获得成功的唯一最重要因素……
              创新精神一直深深地植根于美国的国家精神之中……
              我们美国人一旦停止创新,就不再是真正的美国人。”

              这些极具煽动性的话语让人猛醒:在全球化的时代,我们的教育技术研究水平与世界的差距,不是质性研究还是量化研究的方法论差距,而是创新的差距!

参考文献:
 
[①]与高等教育学研究会理事长杨德广教授对话,[OL].< http://www.jxnews.com.cn/oldnews/n1091/ca748299.htm>

[②]李芳乐,张国恩,黄荣怀主编.第八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论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学,2004.

[③] 参见:备案或批准设置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或硕士学位)院校名单截至2004年3月共187所,硕士点的院校34所,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62317710.html?si=4

[④]秦炜炜.面向学生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新旧版对比研究[J].北京:中国电化教育,2008(3).

[⑤]  ISTE官方网站颁布美国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http://www.iste.org/Content/NavigationMenu/NETS/ForTeachers/NETS_for_Teachers.htm

[⑥] 东行记.查维斯教授如何看教育创新,<http://www.jeast.net/teacher/jiahou/archives/2006/580.html[2006-2-1/2008-8-21]>

――原文载《电化教育研究》.兰州:2008年第10期,第32-35页.

转载自《东行记》 http://www.jeast.net/www.jeast.net/teacher/jiahou/archives/2008/5725.html,特别鸣谢!

13 评论

  1. 不好意思,请允许我发泄一下自己的想法:请来拯救我们吧,拯救我们这些当年借扩招的光,今天超级郁闷的教育技术界的人士吧!我感觉教育技术就有种走进死胡同的感觉,我们的路越走越窄!难道非要看着我们无奈的读完研究生再抛弃自己的专业——教育技术,专家们才开心吗?请停止你们的对教育技术定义的争执,来拯救我们这些无奈的人吧!
    工作不招教育技术专业的,教育学不睬你,计算机不睬你,不伦不类的,我们该怎么办!我们是研究生,为什么啥都不是?很迷茫自己的专业,当时就怎么同意设这样一个专业?创新!往哪方面去创去?大专家们,你们了解我们现在的困惑于无奈吗?我们累了,实在不行,就取消教育技术的招生吧,给学弟学妹们更好的发展空间!我们快被自己的专业弄疯了!发表的论文只是改头换面,这就是中国的高等教育吗?郁闷!想想明天的工作就郁闷!

  2. 搞研究的只是搞研究,那有什么办法。很少有像南先生那一代人那样不但搞研究而且为专业发展谋出路的人了。学者中真正关心专业就业的人太少了。这才真正拷问一个学者的良知呢,呵呵。当然我们也理解,这个社会要混下去太不容易了。可是想想吧,学生们更不容易啊!

  3. 很多专家也知道,一探讨就业,这问题就复杂了。若探讨太深了就会损入自身的利益,所以有的人就一头只是搞研究,抓成果,管他什么就业呢。可苦了教育技术年轮人了

  4. 不好意思,请允许我发泄一下自己的想法:请来拯救我们吧,拯救我们这些当年借扩招的光,今天超级郁闷的教育技术界的人士吧!我感觉教育技术就有种走进死胡同的感觉,我们的路越走越窄!难道非要看着我们无奈的读完研究生再抛弃自己的专业——教育技术,专家们才开心吗?请停止你们的对教育技术定义的争执,来拯救我们这些无奈的人吧!
    工作不招教育技术专业的,教育学不睬你,计算机不睬你,不伦不类的,我们该怎么办!我们是研究生,为什么啥都不是?很迷茫自己的专业,当时就怎么同意设这样一个专业?创新!往哪方面去创去?大专家们,你们了解我们现在的困惑于无奈吗?我们累了,实在不行,就取消教育技术的招生吧,给学弟学妹们更好的发展空间!我们快被自己的专业弄疯了!发表的论文只是改头换面,这就是中国的高等教育吗?郁闷!想想明天的工作就郁闷!
    太同意了,对中国的高等教育有点失望,与社会脱节,培养出来的人无法获得社会的认可,教育技术尤为甚。
    我们是被扩招给扩进来的,如果不扩招,也许我就考不上大学,如果不扩招,也许我就考不上研究生,但是
    也许我就可以再复读一届,也许我就可以工作了,不至于进来了,付出了,出去时一身只少了锐气、激情与青春。

    • 11月1日的时候,小天蝎同学在这里发泄了一通。当时,我没有详细回复,因为我觉得我除了同情之外,我没什么好说的!

      今天,又看到“菜”同学又在这里发泄!看来,很有必要就这个问题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

      1、对于最近几年以及未来几年包括教育技术学毕业生在内的大学生和研究生的就业形势表示忧虑,对于同学们的境遇深表同情!

      2、这个世界从来没有救世主。不要奢望谁来拯救你,只有你自己才能拯救你自己;

      3、我相信,没有一个专家希望自己的学生或者这个专业的学生有一个并不光明的未来,我想是没有的!

      4、如菜同学所言,如果你对这个专业并不看好,确实有这样一种选项,”退出”,下一年去报考你认为有前途的、就业比较好的专业。这并不见得比只有“抱怨”更糟糕。尽管我个人并不建议大家考虑这个选项。

      5、不要奢望所有的专家都来了解你自己。难道他们不可以了解其他同学吗?难道他们了解了学生的情况就一定要知会你一声吗?

      6、这个专业确实存在自己的问题,这些问题我认为是必然的。任何一个年轻的学科都必须走过这一个过程。难道你希望只有40来年(中国只有20来年)历史的学科和专业与已经有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的学科与专业并驾齐驱吗?

      7、欢迎你以及其他任何同学、任何人在这里发表你的意见看法,尤其是你的合理化建议。你觉得这个专业到底存在什么问题?你认为有什么可以参考的解决方案?一味的抱怨,不会解决任何问题,除了给你增加烦恼,为别人增加烦恼之外。

      8、你以及小天蝎同学提出的“取消教育技术学专业招生”的意见,在我看来,这并非是某一个专家或者某几个人专家可以左右的。尤其是你必须拿出令人信服的理由以及出路。

      9、无论如何,欢迎你经常来这里交流,表达你的看法。但是,一味的发泄我看就免啦!与你、与我、与这个学科都无益。

      10、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再次感谢!

  5. 有几个学教育技术的把自己的专业课学得很好的,真正达到了教学目标的没几个,我觉得这个专业的发展问题还是出在教学上,教师糊涂了事,学生都是copy就可以拿到毕业证.总的来说还是人的问题!

  6. 黎加厚教授是很务实的人,可惜还不是博导。
    再看看目前国内教育技术学博导和权威,何教授、桑教授、李教授……,最擅长的都是教育技术哲学的,于是我们国内的核心期刊也成了教育技术哲学的主战场。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