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研究方法课程的教与学

             和友人在QQ里聊天,讲到国外大学的研究方法教学,想起前些日子在自留地里转发了最近在《电化教育研究》上发表的一篇关于教育技术学研究的文章, 就东拉西扯地谈了一通,其中有些看法,本来是要在那篇文章里展开的,可惜编辑给我的篇幅有限,不得已没有展开,这里算是个补充吧。
 
             我一直觉得,目前学校里研究方法课程的学习,大体有3个层次: 
 
             一是本本主义。所谓本本,就是研究方法课程的教材。此层次的学习,只拘泥于课本,目前本科生绝大多数依照类似的方法学习,结果是习得了一堆研究方法的名词。 
 
             二是拿来借鉴。除了学习本本之外,看别人的研究案例,分析对照,可能会对研究方法的使用条件,程序以及操作方法有个大体的了解。

             三是实战操作。这个层次是比较高水平的,但是很少有人可以做到。这个层次就是要在前2个层次的基础上,实际操作一下,自己动手,那才能真正习得真知。 
 
             最理想的方式是什么?我觉得是将这三个层次结合起来,只有这样,那些方法才能真正有可能被掌握。问题是时间会比较长,这是没办法的事情能够啊。

             但是,国内大学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面临许多困难。归纳起来,主要有这么几点:

             一是教师方面,教授课程的教师可能从来都没有使用过许多研究方法,怎么教授使学生习得? 
 
             二是教材方面,国内研究方法的教材,千篇一律 。至少冠以教育研究方法的书籍,目前书版的几十本,本质上没多大差别。这些教材,都是大而全的、菜谱式的,一本讲完所有的方法,结果是每种都讲不透 。这方面,重庆大学出版社的少波兄早在2004年就撰文批评,在《电化教育研究》的那篇文章里,我做了大段引用。

             不仅如此,在教材编写方面,国内和国外也是存在差距啊。去年,有来自美国的一位教授来这里讲学,赠送了一本教材给我们。不久前,这本教材在国内出版了。中文英文两个版本拿在手里,感觉差距好大。尤其是版式设计方面。英文版本的,读起来舒坦。中文版本的,感觉出版社特别为读者省钱着想,排得拥挤不堪,实在是可惜了。
 
             三是课程安排方面的。国外大学研究生环节,通常至少有2门研究生课程,甚至3门。一门侧重定量方法,一门侧重定性方法,还有的专门开统计分析课程。国内基本都是一门课程包打天下。结果是学生学的好辛苦,教师教的好辛苦 。到了研究生开题的时候,学生在报告中,只是讲“我要用A、B、C、D诸方法”,具体怎么用?为什么要用? 讲不清楚。教师指导起来,痛苦不堪啊 。

5 评论

  1. 老师,我觉得研究方法的创新是非常有必要的。
    新技术,新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如果我们还用原有的教学评价方法,教学测量工具或者标准,那么显然是不够的,应该有相适应的新的测量方法,测量工具与研究方法和策略来顺应。
    比如外语教学中,多种技术手段的应用,学习者应试成绩的提高,不代表口语能力的提高。或许是因为我在做外语教学方面的研究,所以觉得口语教学因其评判标准和培养目标的模糊性,使得口语课堂教学的发展近年来没有实质性的改进。
    但是新的评价标准和衡量标准的制定,又是洋很严肃的问题。

  2. “研究方法”,为了用才去学,当然实战是最终最好的学习方式了,非常赞同“最理想的方式是将三个层次结合起来”一说,前两个层次都好办,只是现在大学里普遍实行大班制,实施起来谈何容易呀!

  3. 最近要做论文,发现自己研究方法的知识太薄弱了,就找来基本书看,中文的结合国情,看起来比较容易懂,但是外文的的确是写得更详细,叙述方式像是在同读者说话,感觉很舒服。不过看再多的书也赶不上做一个实验了。所以我觉得本科在低年级就应该开设研究方法,在几门课程中先设置做研究的作业,锻炼一下研究的能力和对方法深入了解一下,这也是形成学生动脑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好时机。
    我现在也在大学教师,觉得现在设置的课程都太短期化,课程之间衔接很松散,一个专业的课程没有一个整体性,会让学生捡起这个,丢了那个,最后所剩无几的。
    高校的课改需要像焦老师这些大家多大声疾呼!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