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费仅为运营商向腾讯收取而不是向用户;互联网应用挑战现有通信技术架构
互联网
近日,微信将收费的说法在网上盛传,引发了很多争议,多数网友的观点是“我已经支付了流量费用,用这些流量玩什么应用是我的自由,凭什么重复收费?” 网上的意见领袖也纷纷表态反对,甚至搞了个是否支持收费的投票,反对者占96%以上,这个悬殊结果很正常,若搞个是否支持公社食堂收费的投票,绝大多数社员也会投反对票的。不过,这场争论从开头就把目标搞错了,微信收费指的是运行商向腾讯公司收费,而不是向用户收费,属企业间的合作成本分担与利益再分配,欧洲早有私有运营商向谷歌、苹果收费的先例,这是正常商业行为,腾讯公司可将成本转嫁给广告商,用户仍可以免费使用手机微信。
清楚了运营商是向腾讯公司而不是向个人用户收费后,仍有人担心腾讯公司会不会把成本转嫁给用户,这就完全取决于腾讯公司的营销策略了。如果把手机微信的运行成本让运营商担负,那它会不会把成本转嫁给用户呢?例如全面提高流量费?公众反对运营商向腾讯公司收费,结果自己却被迫给运营商多交了钱,这恐怕就是南辕北辙了吧。
那运营商向腾讯公司收费是否合理呢?怎样才能更加保证用户的利益?这要从技术角度说起,简单而言,手机网络采用的是基于无线通信的电信技术构架,而微信诞生于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互联网技术构架,这两种构架是非常不同的,融合起来有很多困难。构架的不同并不是人为设置的技术壁垒,而是环境等客观因素所决定的。例如手机信号是无线的,频带资源相比基于光纤的计算机网络而言稀缺的多,无线信号所受到空中干扰大衰减快,需要配置密集的基站,而基站的成本远比计算机网络的中继站高得多。类似的不同还有很多,总之一句话:相同的应用,跑在手机上要比跑在台式机上要贵得多,这是客观现实。
QQ和微信等即时通信应用有个特点,个把分钟就要向网络推送下状态信息,可供你的好友查看你是否在线等等,对于基于光纤的计算机网络而言,支撑这种周期性的心跳信号很容易,但对于基于无线通信的手机网络就非常不同了。手机从待机状态调整为与基站通信状态,有着非常繁琐的过程,单说联络上后基站发出调整手机功率的信号,就要上百次之多,微信周期性的心跳信号会给手机网络带来很大的负担。新浪微博@拐-五洞 网友为此打了一个很通俗的比方:每个装了微信客户端的手机用户好比是KTV的顾客,频繁喊服务员,每次都要加粒爆米花。要是每次喊服务员加一瓶啤酒就罢了,要是只有几个包房碰上这样顾客也就罢了,微信相当于N多顾客都这么干,服务员跑得团团转,对这种顾客肿么办?
百万手机用户的城市,有10万信道就足够了,用户随意使用手机,但同时有10万个以上用户使用的概率极小,基本不用考虑这种极端情况,遇到高密集人群集会时增派机动式基站车就能解决问题。少量信道可支撑更多用户,全世界运用商的规划都是基于这种概率分析而制定的。但若保证百万手机用户同时微信在线,那就要再增设90万信道,手机网络受到了与其架构完全不同的互联网应用的严重挑战。
运营商铺线缆、架基站、建机房,然后通过收取通话费、短信费、流量费来赢利,好比盖了一家剧场,装修花了不少钱,为吸引客源而定了低门票价,但里面的矿泉水卖20以弥补建设运营成本并最终赢利,但挎篮小贩买了一张门票进来后不去消费,反而做起了生意,他的矿泉水卖5块,由于没有硬件成本负担,他的利润反而更高,当然更受顾客的欢迎,但最终结果就是剧场关门大吉,大家都没得玩。若是允许KTV老板向小贩收点进场费,甚至放弃小吃饮料的经营,将之承包给更有经验的小贩,这可能会迎来三赢的局面。
从发展趋势来看,运营商会越来越集中于做“智能管道”,即更加专注于无线通信网络的建设,原来经营的面向用户的通信业务会更多地让互联网商接手,互联网商当然要为运营商的基础建设而支付使用费用,然后通过竞争而给用户提供更加优质和廉价的服务。但由于技术构架融合的复杂性,面向无线互联网的智能管道建设还有一段路要走,这不仅是中国的问题,也是全世界的问题,用户要有耐心,而且不能被“免费”的噱头所误导,无论是运营商还是互联网商,没有一家是活雷锋,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羊毛也总是出自羊身上的。
作者@奥卡姆剃刀 自注:作者系通信专业博士,高校副教授,与运营商无直接关系,有体面的阳光收入和稿费进项,不是任何商家的枪手。:)
本文系作者 奥卡姆剃刀 2013-4-5 09:36发表于虎嗅网,转载仅用于学习和交流,在此对作者及虎嗅网特别感谢!
微信将收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