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用超媒体建构现实中学习:LSPT导读之6

           这一章的题目是《在用超媒体建构现实中学习》(Learning by Constructing Realities with Hypermedia)。作者从多媒体在教育中的应用入手,首先分析了多媒体在商业领域、企业培训、公司与教育通讯等领域应用的情况,提出为什么“多媒体至今还没有对K-12学校产生显著的影响”这个问题。并介绍了什么是多媒体。

           其次,作者提出了“建构超媒体,而非从超媒体中学习”(Constructing, Not Learning from Hypermedia)这个核心观点:“学生作为技术的创作者(Student-as-producers-of-technologies)所参与的学习会比学生作为教学技术的接受者(Student-as-Receivers-from-Instructional-Technologies)所参与的学习更加有意义”。

           再次,作者从学习活动、学习过程、问题解决过程、教师角色等几个角度,分析介绍了6个学生使用多媒体作为著作平台表达他们自己思想的一些项目:作为超媒体创作者的学生、共享空间中的故事讲述、为动物园设计一个信息亭、学生作为多媒体人种学者(Multimedia Ethnographers)、创建主页、认知弹性(Cognitive Flexibility)超文本等。

           最后,作者对本章进行了总结。

           在这一章,有几个核心问题和关键问题是需要思考的:

           第一、学生作为技术的创作者所参与的学习会比学生作为教学技术的接受者所参与的学习更加有意义,是否有足够的科学证据?这些证据都是上个世纪90年代的,在今天是否有新的证据出现?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第二、在用超媒体建构现实中学习,其课堂教学活动通常会表现得活泼丰富多彩,但是在用超媒体建构现实之后,学习者所建构的意义并不明显。这很象我们在《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教学实践中的情况,学生报告很喜欢这个课程,课堂很活泼,可是学生所建构的意义到底怎样?需要我们进一步反思。

           第三、作者认为,超媒体建构是一种支持学生进行综合学科学习的理想媒介。联系到国内目前正在开展的新课程改革,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不是应该以这种理解媒介为媒介?究竟应该怎样利用超媒体建构?阅读了本章,有什么启发?

2 评论

  1. 焦老师,您提到的:“第一、学生作为技术的创作者所参与的学习会比学生作为教学技术的接受者所参与的学习更加有意义,是否有足够的科学证据?这些证据都是上个世纪90年代的,在今天是否有新的证据出现?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我觉得,贯穿本书,所有有意义的学习的衡量标准都是基于其五大属性,既主动的,建构的,有意图的,真实的与合作的,“同时也作为衡量技术使用情况的标准”。

  2. 焦老师您提到的第二点:“学习者所建构的意义并不明显”,“学生所建构的意义到底怎样”,这些问题作者在第一章书里也提到过。

    作者认为“并不是所有创造出来的意义都是等值的。因此,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发现哪些是较大学术共同体认可的有意义的概念并根据那些(较大学术共同体的)标准评价自己的想法和理解”。焦老师所说的“意义并不明显”应该是指其价值不大吧,这就应对了作者所说的“并不是所有创造出来的意义都是等值的”。这就要看教师在这个课程中的指导作用了。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