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RC Seminar 之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

         晚上是这个学期第一次Seminar,主讲嘉宾是两位,一位是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李健老师,另外一位是茂名实验中学的李月霞老师。两位都是非常出色的中学历史教师,也都是在2004年上半年FERC承办的广东省骨干教师培训班上的学员。本来是在上个学期结束之前,EGG和曾我协商,邀请两位到FERC作客,后来因为期末诸事烦扰,今日得以如愿。

         李健老师结合自己的一些实际的教学案例,以“法无定法”、“返璞归真”、“以人为本”为题,介绍了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包括信息技术在教师课前、课中以及课后应用。

         李月霞老师以《在这里,慢读人生——我的课堂教学二三事》为题,结合自己的《梨园春秋》和《李贽之死》两个典型课例,以及自己的Blog写作,介绍了自己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解与认识。

         在两位演讲之后,一些学生和教师就两位的演讲展开了提问和研讨。整个活动比较成功。

         回顾起来,比较集中的问题在于技术究竟在课堂教学中扮演什么角色。说实话,这个问题已经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了,但是一直没有很少的解决。从历史上看,媒体功效比较研究、ATI研究,再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什么没有理论上的突破和实践上的飞跃。我个人觉得还是必须回到技术的本质上去。技术是“合乎目的性的东西”。作为教师,在将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时候,必须在“目的-手段”之间进行权衡。“目的”依赖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认识与把握,“手段”以来教师对信息技术功能特色的领会与了解。而在“目的”与“手段”之间的权衡,就是“教学设计”。

         过去,老师被称为“教书匠”,意思是教师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其实,在我来看,但就“教好书”,做个“教书匠”,都需要匠心(教师的教育机智与教育智慧)。

         Papert曾说过,当每人都买得起铅笔时,学习方式也会随之改变。其实,就信息技术而言,这些技术,要真正在课堂上发挥好作用,就应当首先像铅笔那样简便易用,否则要老师喜欢是在太难。对于教育技术学工作者而言,我们应该筛选、推介、研究、设计乃至开发适合教师使用的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中,对这些技术的应用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受欢迎的技术,未必高深复杂。Webquest恐怕没有人会认为它复杂(无非就是个网页吗?!),但是它却能风靡全球备受教师欢迎。

         在最后的发言中,我再次表达了这样的看法,我们FERC的人,不能只呆在5楼6楼的实验室办公室里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教育技术,研究教育。我们必须到一线去,到课堂里去,到现场去。

2 评论

  1. 李月霞老师让学生在慢读人生中成长的理念让我很受感染,她在教学里面注入了信念和精神,蕴含了对不同思想的宽容,将技术大而化之为我所用,制造了一种心理氛围,这样学生先从情感上就予以接受了。学生哪还有学不好的道理啊

  2. 不能只呆在5楼6楼的实验室办公室里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教育技术,研究教育。我们必须到一线去,到课堂里去,到现场去。

    我很赞同这句话,但是有什么途径和工具比较简单易用呢?甚至是免费不需要培训的工具呢?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