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Google Reader之死的忧伤

Google Reader之死的忧伤

作者 rivert 2013-3-16 14:54 发表于虎嗅网,特别鸣谢!

14512619snbxnbabsbs9xn

1、我是躺在床上看到Google Reader即将被关闭的消息。很可惜的是通过微博而非Google Reader获知这一晴天霹雳。网络上沸反盈天自不必说,许多原本潜伏的Google Reader用户跑出来抗议,甚至去白宫门前要求Google收回成命。原本我也是气愤不过,后来静下心来细细想一想,Google这样做确实无可指摘。人家提供的本来就是免费服务,用户一分钱没花,Google一分钱没赚,白让你享受了好几年的顶级服务。现在人家利用这点资源去干点别的,你若是再死缠烂打要Google继续奉献,就成了真不要脸。

2、国外怎么想的不知道,国内悲恸有时,但大多是表示理解的,并且异口同声支持Google的英明决定。各种说法都有,如:SNS阅读是大势所趋。写博客的人都没有了,看博客的人还会有吗?微博、twitter这样火,谁乐意去看博客呢?博客时代著名的博客“对牛乱弹琴”的作者keso,在停止更新博客一年半之后,发表了《Google Reader,3005/10/7-2013/7/1》一文,哀悼这个“曾经让我每天花费6小时时间的产品,曾经在我的互联网产品重要性排名第一位的产品,曾经把我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产品”。他说:“被天敌灭绝的物种很少,但被环境灭绝的物种太多了。”keso的说法,应该是占主流的商业观点。

3、与此同时,知乎上的孙尉翔在回答《你怎么看待Google Reader被关闭一事?》的问题时,说出了我想要说出的内容。孙尉翔认为,假如真的存在所谓“blog精神”,那么它和SNS精神恰恰相反。RSS服务对用户提出了两项较高的要求:第一,用户形成了固定的品位;第二,用户愿意为自己的品位寻找内容来源。(换言之,Google Reader之所以小众,除了写博客这件事非常小众,还因为RSS对用户的要求非常小众)。这两个原因注定了Google Reader的用户极少,但是极其“重度”。

4、我使用Google reader的目的几乎和孙尉翔重合——想必大多数Google Reader用户都和我一样。作为一款顶级优秀、纯粹的简单聚合型工具,不得不说Google Reader非常合我的口味。有了智能手机和平板之后更是如此,Reeder在iOS平台上的使用体验简直无以伦比,我每天至少有一个小时花费在阅读我的Google Reader上,超过花费在微博、豆瓣等社交网站上。而且与微博、豆瓣等社交网站碎片化、随机性阅读相比,Reader上的阅读要更加深入、更加全面。

5、有了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之后,我便基本不会打开浏览器阅读Google Reader了。所有的阅读、加星、收藏等行为均是在手机、平板上进行。网页端只剩下一个功能:当我发现某个优秀的、值得订阅的博客或新闻源,打开网页端,添加订阅并进行分类。我订阅的内容主要有两种:一是优秀的新闻站(如读写人、纽约时报中文网)或墙外新闻网站;略读为主、精读为辅。二是优秀的个人博客或者我朋友的博客。但是很遗憾,近两年许多人都不再更新博客了。

6、朋友的博客,我都会仔细地阅读,但是我很少去网站上留言。如果我必须留言的话,我必须从Reader中来到对方博客页面,有的还需要登录,写下我要说的话,再点击发送才算完成。与之相比微博的互动简直太便利了,只需在同一页面三个动作:“我看、我回、我发送”。尽管用RSS阅读能进行深入阅读,它的劣势也非常明显:如果你使用RSS订阅博客,你无法让写作者有一个良好的反馈/奖励。

7、SNS不一样,你一发微博,很快就能够有回复。不要小看这点回复(反馈/奖励),它会鼓励你不断地发表内容。无论这回复是夸奖,还是谩骂,其作用都是正面的、褒奖的——它重视你,回复你,证明了你的价值。微博为代表SNS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反馈—激励—再反馈”的这一功用,“转发上万、评论近千”比比可见。所有人都迫不及待,众声喧哗。SNS就是为了对话、交流,产生信息流动,和苏格拉底时代的广场、劳伦斯·布洛克的酒馆功能是一样。

8、微博运营更加夸张。它发明了“长微博”。一条典型的长微博通常只有一个作用:吵架。证明自己、踩倒对方。140字的限制让人们情绪激动,容易偏往对方家庭的女性或生殖器。长微博的诞生,很大程度上其实只是在标榜自我理性——“你看我写了这么长,分析有理有据,逻辑严密,论证有力,而且我没有进行谩骂。我我理性的,我掌握了真理,而你是傻逼。”一切不是为了阐述,而是为了引起“反馈”——转发、评论、赞扬或者攻击——鼓励人们更加有动力去发下一条微博。

9、长微博也无法改变或改善SNS碎片化阅读的实质,只是看起来像那么一回事罢了。在众声喧哗的广场,我们根本无法进行深度阅读。倘若按阅读深度排序,显然是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Reader(杂志)>门户网站>SNS。RSS的衰落只是从另一个角度告诉我们,这个时代的阅读正在滑向浅滩。出版业(以及电子出版)也在佐证:短篇小说比长篇小说好卖,散乱的学术随笔集比长篇的学术论著好卖。

10、从这个意义上来说,Google Reader之败,不仅是败给了无孔不入商业,更是败给了我们这个不断下滑的时代。

11、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阅读?当然越浅越好。比如你去面试,面试官会说:给你三分钟时间介绍你自己,并且让我记住你。你去找领导汇报,领导会说:前三句话把问题说清楚,说不清楚准备滚蛋。所有人都很忙,忙赚钱、忙买房、忙买奶粉、忙找安全的空气、安全的水。

12、记得我刚刚接触博客的时候,有的人开始哀叹:人们都不读书了,去读博客这种短小文章。现在博客凋零了,Google Reader的倒下,算是正式宣告了博客的灭亡。没有人会写博客,因为很少人愿意花一个小时、两个小时组织一篇一千字的文章。人们甚至不能持续十五分钟思考同一件事。写博客本身即是属于小众的物事,让全民写博客就是痴心妄想。对普罗大众来说,饮食、睡觉、围观、起哄才是正经事。

13、我读了《小逻辑》的第一章,就可以在豆瓣上宣称读过康德;想了解叔本华,读一读《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序言就足够了。你真的想了解?想了解,学德语、读原文去吧!现在,我偶尔抽出二十分钟,翻一翻曹寇花三天写的一个短篇小说,就可以称为读过书了。

14、说一个逸闻。《美国讲稿》里,纳博科夫讲了一个故事:曾有一位思路清晰但略显肤浅的法国哲学家,请思想深奥且灰色的黑格尔用简明的方法表达他的思想,黑格尔粗暴地回答他说:“这些问题既不能简洁地,也不能用法语来表达。”

14、据我的观察,这个世界既没有变得更好,也没有变得更坏。读书的人永远都在读书,无论是博客时代,还是微博时代,读书的人没有变得更多,也没有变得更少,只占一小部分,阶级斗争中的一小撮。而不读书的人永远是大多数,即使我们一哄而上都开了一个博客,对互联网来说也不会多生产一丁点内容;我们都抢着注册了豆瓣,一年到头也仅仅读那么几本书,多数书依然并将永远躺在“想读”那个标签里。

15、Google Reader之死,不是说宣布了博客之死,而是泡沫褪去,价值回归。就好象大街上突然有人跳楼,所有人都跑去围观,自杀的人不跳了,人们便各自散了。该干嘛干嘛,家里孩子还没喂呢。但写博客的人,依然还会写,为互联网生产内容的人,换一个地方在继续生产。自诞生以来,从互联网从少数精英的玩具、工具,逐渐深入到大众的生活,不断地改变世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这种去精英化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

16、但我依然希望有RSS订阅,希望人们依然写博客。我爱死Google Reader这样的RSS工具了。想一想都觉得非常酷:世界这样大,我可以为自己制定独一无二阅读目录,只看自己喜欢的人写的文章,不受任何编辑、算法推荐的影响,该是多好!

17、Google Reader死了,但我没有找到取代它或更好的阅读方式。它的死是一种失败和倒退,仅余下莫可名状的忧伤。

 

 

 

 

reader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