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全球头部大学纷纷在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深度融入人工智能,推动高等教育发生深刻变革。
牛津大学一直以来都以引领潮流而闻名——无论是在学术、政治还是时尚方面。
如今,这所拥有900年历史的学府再次成为新闻焦点,这次是因为它成为英国第一所向所有教职员工和学生推出ChatGPT Edu的大学。
据媒体报道,现在,牛津大学的每个人都可以通过ChatGPT Edu免费访问OpenAI的旗舰GPT-5模型,ChatGPT Edu是专为大学打造的工具定制版本。
这项举措此前已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试点,约有750名学者、研究人员、研究生和专业服务团队参与。反馈非常积极,牛津大学决定全力支持这项计划的实施。
ChatGPT Edu 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其企业级安全、治理控制和数据保留策略,确保信息在校内安全无虞。

其实,早在2023年秋季学期起,作为国内人工智能教育的引领者,清华大学启动了人工智能(AI)赋能教学的教学改革计划。该计划以8门校内课程为试点,开发人工智能助教系统,使学生能获得24小时的个性化学习支持、智能评估和反馈。
自2023年秋季学期起,清华大学已有110余门课程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实践,并进一步推动AI驱动的模块化课组建设,淡化知识边界,鼓励学生以问题为导向,开展创新性学习和交叉学科研究。
2024年8月, 清华大学上线学生AI成长助手,“清小搭”基于认知模式为每位学生提供“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陪伴式学习支持。
该工具通过分析学业数据生成个性化学习计划,例如在数学、科学推理等场景中调用DeepSeek-R1模型,实现复杂问题的快速解析与逻辑论证。同时,学生可利用AI进行资料整合与思维框架搭建,如通过对话式AI工具开展头脑风暴,或利用AI生成论文大纲,将精力集中于核心创新环节。
清华大学的AI教育战略呈现出体系化、平台化和深度融合的显著特征,旨在构建一个完整的AI赋能教学新生态。
特色1:大规模、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改革;开设“人工智能入门”等通识课程,确保所有本科生具备基本的AI素养;
特色2: 自主可控的教学平台与工具创新
清华大学的另一大亮点是依托强大的科研实力,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教学辅助工具,包括面向教师的智能助教系统,面向学生的AI成长助手“清小搭”,以及在备课辅助、智能批改、知识图谱构建等多个教学环节的教学全场景赋能,力求全面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

2024年5月,复旦大学正式启动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建设和教育模式改革会战,构建本研融通的AI-BEST(基础、核心、进阶、应用)课程体系,以“AI大课”为引擎引领教育革新,打造AI+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新局面、加快构建科学智能创新生态。
经过一学年的努力,到明年秋季学期开学,复旦大学将实现AI教育的“三个渗透率100%”——AI课程覆盖全体本研学生,AI+教育覆盖全部一级学科,AI素养能力要求覆盖全部专业。
一年来,复旦大学已立项建设116门“AI大课”,实际开课121门,吸引了7500余名本研学生修读,基本实现AI-BEST课程全部开课、AI课程覆盖全部一级学科。
2025年,复旦大学启动AI驱动的教与学融通改革(AI for Education, AI4E),推进“智学”、“智教”、“智评”、“师生共创”等全要素协同发展的AI 赋能教育教学变革,推动“AI大课”从1.0向2.0迈进。

其实,早在2021年,浙江大学牵头、华东五校,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建推出了“AI+X”微专业,这是全国首个跨校共建共选、学分互认、证书共签的创新性人工智能交叉人才培养微辅修项目。
作为中国顶尖高校的第二梯队,“华东五校”在AI教育领域的行动呈现出“协同创新”与“特色发展”并存的特点。
在AI人才培养上最引人注目的举措,是联合推出了“AI+X”微专业项目。采用“共建共选、学分互认、证书共签”的模式,学生修完规定课程后可获得五校共同签章的微专业证书。
在2023至2025年这关键的三年间,以清华、北大为首的中国顶尖高校,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全面推进了人工智能教育的战略转型。
它们不仅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平台工具等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更通过跨校协同和产教融合,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高层次AI人才培养之路。
这些行动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中国高等教育的面貌,更为国家在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中抢占制高点,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撑。
这场由顶尖学府引领的教育变革,其深远影响将在未来数十年中持续显现。
人工智能时代,大学正围绕技术融合、范式重构与生态升级加速转型。
你的大学准备好了吗?

Photo by KX at NTU Campus2019年10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