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昨天,Brenda和Emaonn的提前告别,就让所有人伤感了一回。虽然只有几天时间,但是几天下来,在困惑、思考、研讨、交流的过程中,国内学者之间,国内学者与国外学者之间,还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Brenda这个有意大利血统的女人,在演讲的时候是那么的富有激情,是那么的投入,夸张的体态语言和认真的态度给大家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她讲她对自己孩子的研究,从中透出的对儿子母爱,是那么的感人。说实话,面对连珠炮似的接连不断的问题,面对一个接一个的困惑和追问,Brenda和Emaonn昨天一整天下来,一定是累惨了。在结束的时候,他们的告别,真的让所有人有种依依不舍的感觉。
今天是这个国际高级研讨会的闭幕时间,上午的活动结束了,这个研讨会就闭幕了。近接着2位国内学者的研究介绍,是昨天5个小组在国外专家的指导下设计出来的研究计划汇报交流,因为时间非常非常紧张,基本都是在赶路,没留下多少印象。到是最后4位专家的总结评论,实在是值得记下来仔细的学习。
首先上场总结的是Nieveen,她主要谈了3个问题:
第一, 她评论说这是一个很给人以启发的研讨会,是一个很成功的研讨会。但是,在这几天里,她认为我们国内的青年学者更多地关注了“教育设计研究”与“教学设计”、与行动研究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确实,在这个问题上,可以说是这个研讨会最集中的问题,我自己来看,第一个问题其实不应该是个问题,因为本身就不具有太大的内在联系,反而第二个问题是个实实在在的问题,昨天我和EGG就这个问题,与Plomp教授谈了很长时间,基本上昨天下午的研讨中,我们在后半段就讨论这个问题了。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在后面再进行总结和反思。
第二, 她认为大家更多地依赖了Brenda的模型,其实还有很多的模型可以参考。她还向我们展示了Wademan的模型,并分析了Brenda的模型Wademan的模型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三, Nieveen说,她和她的同事在上海度过了美好的几天。我想这绝对不是恭维的话,而且,我想他们应该通过这个研讨会,对中国、中国学者以及中国文化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这也许是他们的收获之一吧!
其次上场总结的Akker教授。Akker教授也谈了三点:
第一, Akker教授觉得此次参加研讨会的中国青年学者,更多地关注了定义问题,大家在内心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将这个对绝大多数与会者来说全新的研究趋向,与以往熟悉的研究取向进行比较,他认为这是有意义的。随着大家可以接触和模仿的案例越来越多,这个问题会慢慢解决的。Akker教授的判断是准确的,我很认同他的这个看法。
第二, Akker教授强调,沟通非常重要。在这个研究取向问题上,他认为必须要搞清楚设计与研究之间的关系,比如,基于设计的研究、基于研究的设计、设计研究等等,这个很重要。
第三, Akker教授希望大家进入现场,而不是仅仅在实验室。他说,“Just do it, and be reflective. Do it together with others”。在后来和徐斌艳教授、顾小青教授以及祝智庭教授会下交流的时候,我也曾说到,希望这个研讨会的代表,在这个研讨会之后,大家能够继续努力,加强合作,将在研讨会上制定的研究方案进行实施,去做,在做中去加深理解,体会设计研究的内在魅力。
最后进行总结的Plomp教授。同样,Plomp教授也谈了三点:
第一, 关于设计研究模式的。他说,Brenda的模型很好,但是不是唯一的。他给我们列举了Thomas Beeves教授的模型、Wademan(2005)教授General Design Research Model、Susan McKenney的模型等等。他说,在教育设计研究中,你“Be flexible in your thinking of EDR”。也许在昨天与Plomp教授的研讨中,我可能给他的感受是过于死守过去的范式了。我要好好反思一下。
第二, 关于语言和文化。Plomp感受到了语言文化的差异和语言文化的差异给国际学术交流带来的困惑。他说,产品设计和设计产品(Product Design & Design Product)、研究设计与设计研究(Research Design & Design Research)、设计原则与规则(Design Principles & Guideline)等等,差别实在是太大了。学多困惑是语言和文化的困惑。
第三, 做你自己所做的想做的要做的。不管你使用什么样子的称呼和术语。这显然是直接来源于昨天下午我和Plomp谈设计研究与行动研究之间关系。呵呵!
最后是祝教授的总结,和以往祝教授给人的感受一样,是那么的精道。他说,国内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存在“有想法、没方法;有概念、没实验;有理念,没理论”等现象,为此他组织了这个关于教育设计研究的国际高级研讨会,他鼓励与会青年学者,努力学习,积极实践,不断创新。
接下来是告别和祝愿。有10位青年学者获得了积极参与奖,荷兰专家向承办方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以及课程与教学系赠送了礼品,向国内与会代表赠送了礼物。大家再一次依依不舍,上午结束的时间比预计结束时间延长了一个小时。
在我来看,这是一次高规格的、高效率的、成功的研讨会!谢谢承办方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以及课程与教学系!
谢谢焦老师,帮我指点了这么多问题。这个案例由于时间关系(只有20-30分钟展示时间)没有很好地和大家交流。第一次做DBR案例,也只是个尝试和开始,还请焦老师多多指教!
这次研修班,遇到很多老朋友,又认识很多新朋友,很开心。
友群、太年、你,还有何美,总是表扬我,难道不怕我翘尾巴?!我知道你们这是鼓励我,我会努力。都是兄弟,别那么客套好吗!呵呵!
你做的很好,我要向你学习,毕竟你是第一个亲自操作的人。我向你请教的几个问题,没来得及问你,真遗憾!
To 杨南昌: 你的QQ不允许我回复信息给你!所以答复在这里:
1、我跟你说起的研讨会是今年6月25日在澳大利亚举行的。Edith Cowan大学的Ron Oliver, Australia
Wollongong大学的Jan Herrington以及美国Georgia大学的Tom Reeves三人共同主持了这个研讨会,有关研讨会的信息,你可以访问:
http://edserver2.uow.edu.au/~janh/DBR/Design-based%20research%20.html
2、Jan Herrington的研究,我是在泛澳大利亚教育技术学杂志(AJET)上看到的,你可以到http://www.ascilite.org.au/ajet/ajet.html去找找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