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R研讨会第一天纪要(III)

         下午最后研讨阶段,被闫博士抓差,主持一个小组的研讨。

         我先将研讨组织的想法跟大家讲了讲,我的想法是先分两段,前一段落我们自己先将我们每个人脑海中间的疑问提出来,然后就这些疑问我们进行研讨,大家相互启发;后一阶段外国专家加入,帮助我们一起来分析和解答这些问题。这个方案得到了大家的认同。

         研讨开始,大家提问题,我一个一个记录在白板上。我们大家总共提出了10个问题。
                  1.什么是设计研究?
                  2.Prototype是什么?如何设计一个Prototype?
                  3.希望专家能够介绍一些运用EDR的成功案例?
                  4.设计究竟是什么?
                  5.EDR产生的背景、历史?
                  6.设计原则是最终的成果?还是阶段性成果?
                  7.EDR的信度、效度如何评价?
                  8.EDR的2种类型,VS和DS,有效性的界定和评价?
                  9.EDR重点是设计?还是在研究?
                  10.Data如何应用于设计之中?有什么好的数据分析工具?

         全部问题提出来了,我们边开始研讨,大家头脑风暴,谈自己的每一个问题的看法和想法。以下记录了我们当时的研讨情况,其中有关Dr. Nienke Nieveen的是在第二阶段她对我们这些问题的看法。可惜时间不允许,Dr. Nienke Nieveen和我们只讨论了前面6个问题,就到了完蚕的时间了。

         1.什么是DR?
         刘强(南师大):DR这个概念容易引起歧义。
         闫寒冰:这涉及到界定的问题。需要达成共识。
         焦建利:Akker之前使用的是Development Research这个名词。DR容易理解为设计一个研究。

         Dr. Nienke Nieveen:DR来自于对设计的研究。很多专业人员在从事各种设计工作。教育工作者,比如课程专家,需要学习更多有关环境、过程等知识来获得高质量的课程。我们需要去知道什么是设计原则,本质。设计有两种类型。设计和设计研究更像一个连续统。一种设计是艺术家式的,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主观的设计。比如,他们认为自己喜欢的设计,小孩子也会喜欢。另一种设计是根据你的目标群体来设计。把很多要素汇聚到一起来做设计研究。

         2.Prototype如何设计?
         张浩(南师大):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开展设计研究。“想得很大,做得很小。”从小模块做起。比如:一个单词的教学。

         焦建利:propotype在中文里就是原型,是作为干预物的原型。不断修正、看是否有效。

         闫寒冰:原型涉及到三个要素:内容、支持和形式,并且包括研究中的主要要点。有些要素必须满足,才能称之为原型。一个原型可能包含多个要素。与行动研究类似,先做,再修正。

         李凯(华师大教信系):一开始就要明确最终的要求,最终的目的,以此为动力源。比如,造房子时就要根据房子的高度设计地基,用户的需求分析是原型开发的基础。

         鲍贤清(华师大课程系):以汽车设计为例,成立focus group分析用户的需求,得出一些要素,用油泥和软件建模,让专家看,再循环。大家认可后,小规模试用,最后推广。我的问题是这样的设计过程如何将其应用于课程或教学中?

         张浩:工业中,最终用户有评价权。在课程中,谁来评价?有一个界限。一定范围内最优秀。
教育中如何实现?由谁来评价?

         周超(华师大数学系):DBR能不能应用于教育中?数学教育?人很难产品化和物化,能不能设计出原型?

         徐斌艳:原型可以是课程内容中的一个模块,后面延续前面的经验,不断调整,样本会有所变化,内容也会变化,对象也有所变化。要自己的研究领域尝试设计,得出经验。

         Dr. Nienke Nieveen:就像微缩模型,是对最终产品的idea. 你保持在自己的脑海中,设计者能做什么?是……要求人们作出反应,make-up,有很好的功能。paper-based的东西,讨论,然后进入下一步。你可以试图调整,就像收音机调频一样。如果找到了,that’s it!

         3.能否介绍一些运用EDR的成功案例?
         焦建利:乔治亚大学网站上有一些案例,还有美国的戴安娜•约瑟芬。在我的博客上也提供了一些线索(http://jiao.blogbus.com)。

         4.设计究竟是什么?
         焦建利:很难讲清楚。
         孟琦(上师大):这是这个领域会争论不休的问题

         5.EDR产生的背景、历史?
         焦建利:这个最早是从design experiment发展而来,针对实验室研究脱离实际的情况,2003年的一个专辑,ET的专辑,学习科学的专辑。
         冯锐(华师大课程系):是否能从哲学上找到理论依据?
         Dr. Nienke Nieveen:实用主义和工具主义等皆是。

         6.设计原则是最终的成果?还是阶段性成果?
         张浩:原则和理论有什么区别?
         焦建利:设计原则也是DBR的理论成果。
         Dr. Nienke Nieveen:设计原则伴随研究的进行而改进,一开始是一些原始的想法,逐渐加强。

         7. 研究的性度、效度如何评价?如何确定评价指标?
         鲍贤清:从设计的角度,如何评价你的原则是有效的。
         Dr. Nienke Nieveen::各种方法。比如,进行复验。复验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其他人是否追随你的设计和想法。Kelley明天会谈到这个问题。

         8. EDR的2种类型,VS和DS,有效性的界定和评价?

         9. EDR的重点是design or research?
         焦建利:Design既是手段也是目的,从1992年开始相对实验室的研究提出的。以design的方式来research, 重点是研究。目的是找到一个有一定普适性的design,适用不同对象。在学习科学中,重点是R,在教育科学中,重点是D。

         李文昊(华中师大):看不同对象。对教育技术工作者,更多需考虑R。如早上举的例子,ISD。比喻不是很贴切,已有的知识能够解决问题时,以d为主;反之,以r为主。本身是一个中间的链接。

         王美:DBR的目的不是为了对R和D进行界定

         10.Data如何应用于设计之中?有什么好的数据分析工具?
         王美:话语分析,是手工作坊式的。
         焦:现在有很多工具
         徐斌艳:要分析为什么对象而分析。效度和信度是不是不是DBR的术语,那是实验研究。
         周超(数学系):从专家的报告中,好像是通过参与设计团体的专家的控制的。
         孟琪(上海师大):一种方法论,定量和定性结合起来评价。专家效度占主体,不同阶段用不同的方式来检验。

         总体来看,主持这个研讨基本完成了闫博士的任务。可能是第一天大家相互还不够熟悉,研讨没有我所期望的那么热烈。我犯了2个错误:1是没有思考,直接用会务抵给我的一只笔就在白板上写,没想到是永久性的,不是白板笔,看来要陪ECNU一块白板了!2是写了个错字,将Prototype,写成了Propotype,这个错误,看来也成了永久性错误了!

         感谢我们小组成员的积极参与与闪耀着思想火花的研讨,感谢王美的记录,感谢鲍贤清整理并将这个纪要发给我!

一条评论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