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nnie题注】2011年7月10-22日,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主办的“教育技术研究分析”暑期学校在北京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教育技术学专业青年教师、博士、硕士研究生约120多人参加了那个暑期学校。在那次暑期学校,我和来自美国加州大学的苏布德(Bude Su)博士一起在10日和11日两天,组织所有学员就“基于设计的研究”进行了研讨,大家的参与和创造性给苏老师和我留下来极为深刻的印象,而过去在《世界是开放的》一书中神交的 Bude Su老师,也是我第一次见到。
火山宝宇同学是那次暑期学校的学员,下文是他在2011年10月30日发表在自己的博客上的一篇文章。这里全文转载,跟盆友们分享。转载未经火山宝宇同学的授权,仅用于交流,对于火山宝宇同学表示感谢!以下为全文!
他们的坚持,我们的资源——记四位爱写博客的教育技术专家
火山宝宇 2011-10-30 21:57:10
技术改进教育,但再先进的技术,若无人的思想,对教育来说也只是空谈。当然,技术很重要,在这里它是前提。但技术的发展更多是商业利益的运作结果,我们只要在乎它是否实用就好了,若你能成为这商业的运作源头,效果当然更佳,因为你不但可以使其更加方便实用还能创造经济财富,岂不一举两得!
在Web2.0世界,博客很普通;但在教育技术的学生世界,有几个博客特别不普通:焦建利教授的教育技术学自留地,李艺教授的信息技术课程志,黎加厚教授的东行记和王竹立教授的竹立Blog。在传统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者对学习资源获取的途径很少,即使相对来说多点,但比起博客时代“草根”和“专家”间的方便“走动”就太小乌见大乌了。
焦建利教授
“焦建利,陕西富平人,客居广州,自号关中客。教育学博士、教育技术学教授,技术发烧友和英语发烧友,现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未来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经营有博客'教育技术学自留地http://jiao.blogbus.com'”。看到焦老师主译《世界是开放的》一书扉页的译者简介中有“经营”二字,可见焦老师对其博客的坚持。
初知焦建利老师,是本科时,在教材《教育技术学专业英语》书上见到他的名字。在我的心目中,但凡在学校教材上特别是在教材封面上出现的人,大多是专业权威或是专家。后来不知如何知道的焦老师的教育技术自留地,便时常关注这块地方,从中汲取了很多“养料”:关于专业的,关于学术的,关于技术的,还有关于友情、亲情的。特别是从中时常能得到一股无形的却能促使自己不断积极上进的勤勉激励能量……从此觉得很亲切,权威就是这么炼出来的——从平凡的生活中汲取生命的养料……
在感觉中,一直认为焦老师是个意气奋发的年青人。今年的北大暑期学校,第一次见到了焦老师真人,和我想象的不一样:更加儒雅、成熟、可爱、平易近人,而且,远远的,我竟然看见了我一直以为很年轻的焦老师有了白头发,我跟身边的同学说焦老师平常一定很累吧。很多同学都找他问问题、留影,我只认真地听、认真地看、认真地感受这位可亲可敬的前辈给我们带来的精彩……
李艺教授
李艺老师的博客,在新思考——中国教育资源服务平台上,博客名为“李艺信息技术课程志”。我从何时看李老师的博客,也说不出具体日期了,但却是经常看,特别是工作期间。因为江苏的高中信息技术课本就是李艺老师主编,而且本科的时候听过他的讲座,印象颇为深刻:诙谐幽默,妙趣横生,说起daughter,满是浓浓的父爱。
上周,很开心地又听到李艺老师的讲座,院里请他为河南国培老师讲课,题目为《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探讨》,我遂去蹭听。在这个讲座中,除了熟悉的,有三点记忆犹新:一,在课程目标中,关于知识与技能,其中“技能”与“能力”一词相差甚大;二,若是参加教学竞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学创新度,这是竞赛中的亮点,因为对于参加竞赛的老师来说,教学风度、教学经验和教学目标都是最基本的,所以大家都已该具备了;三是关于信息技术学段任务区分建议,即:小学为基本应用技能入门与特征体验,初中为把握三大特征并提高技能,高中为技术领域与应用能力提高。我极其赞同李老师的观点,因为现实摆在眼前,只有把小学初中高中承接起来,才不会浪费资源特别是老师和学生的精力。
本来想问李艺老师一个关于机器人进课堂的问题的,但没鼓起勇气站起来问,特别遗憾。记得李艺老师说,虽然想法不一定管用,但毕竟说出了下一步的思路。一直觉得,李艺老师值得所有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感激,因为从本科时起,我就知道他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努力。
黎加厚教授
起初听说黎加厚老师,是本科时专业课老师介绍黎老师和他的学生团队建立的的东行记,东行记的眉头有一句话“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苏格拉底 Education is not the filling of a vessel,but the kinding of a flame.—–Socrates。”
黎加厚老师在其文章《南国农先生与“东行记”》中这样写到:2003年3月,在南先生的支持下,我国教育技术领域第一篇研究教育Blog的论文《博客文化与现代教育技术》在《电化教育研究》杂志发表。此后,教育Blog引起了教育技术领域的许多研究人员和一线中小学教师的关注,一个推广教育Blog、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热潮在国内兴起。2003年9月23日,我和研究生同学在“知识管理”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共同商议建设一个教学实验用的教育Blog。每一个刚刚开始写Blog的人都会遇到给自己的Blog命名的问题,我们挖空心思想出了诸如“上海故事”、“东方之珠”、“教育技术在线”等名称,都不满意。最后,我想,什么叫Blog?就是记录自己的人生经历,书写自己的人生故事。于是将自己的教育Blog取名为“东行记”,作为上海师范大学数理信息学院教育技术系研究生教育的一个学习和生活平台。我们倡导研究生教育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渴望生活充满激情,放飞想象的翅膀,让每一个学生与众不同。从那以后,老师和同学们在“东行记”上记录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抒写人生。逐渐地,“东行记”成了高校教育技术专业的教师、研究生和广大一线中小学教师彼此交流和共享思维火花的信息化环境,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研究生和中小学教师的关注。在这里,大家共同讨论的话题是教育信息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共同关心着信息时代教师专业化发展,关注着新技术、新思想、教育的新进步。(注:本节“写到:”后为《南国农先生与“东行记”》原文)
众所周知,后来有了老版“东行记”,因为出现了功能较之TA更加完善的“东行记”。2009年1月18日,新浪有了东行记。加厚老师还有好多个博客:博客大巴、优势网博客、科学网博客、搜狐博客和网易博客,很喜欢加厚老师在网易博客上贴的一句话“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可以看出,加厚老师不仅是一个富有创意、不断理论联系实际的好老师,还是一位特别富有诗意的学者。从黎老师拥有这么多不同网站的博客来看,他的确是中国教育博客实验大家,愿意花时间去尝试去发现不同类型博客的优劣。此外,还有上海师大和江西师大发起的“红土地—东行记”博客圈。
王竹立教授
看王竹立老师博客,我对他仿佛已经很熟悉了,就如小时候看电视,总觉得电视里的人物我最熟似的,其实但凡看过的人都会觉得很熟,而且电视里的人也不知道你是谁,但你对喜爱的他/她却似乎老朋友。
以前,看一篇散文或是一部小说,常常对所喜欢的文章或小说作者信息想了解的更多,但要想得到第一手资料很难,不过在现在的网络时代,特别是博客时代,就很神奇了。
在我未看竹立老师博客时,我只知道他是中山大学的一名教育技术老师,即使是百度搜索,也是比较官方的:王竹立 Wang Zhuli(1963~ ),笔名竹立、言无忌、草叶等。湖南人。中国致公党员。医学硕士。广东省九、十届政协委员,中山大学教育技术学副教授、硕士导师、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生理学副教授、硕士导师,致公党广东省委常委、中山大学北校区支部主委。历任中山医科大学生理学教研室副主任,实验生理科学教研室副主任、主任,中山医科大学教育技术中心主任等职。曾获得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3年11月加入广东作协。1989年开始发表作品,有诗集《春天的漫步》、《逃出束缚》、《在灵魂上航行》三部。(注:本节“官方的:”后为百度资料)
但我看过他的博客后,就知道了更多的信息,如:竹立老师,高考以所在高中全校第一的成绩考入中山医科大学(当时名为中山医学院,2001年与中山大学合并为今中山大学)(根据竹立老师姑姑博客上老师父亲的文章《梦》推测);其祖父生于1900年,文才很高,毕业于燕京大学(今北京大学)财经专业,后入黄埔军官训练班,做至上校军需官(见竹立老师博文《父亲的回忆录一》),后不幸英年早逝;其祖母为蔡公时烈士从侄女蔡报菊女士(从竹立老师姑姑博客所知)。
可能有的人会说,知道这些有什么用呢?这可能与我喜欢看人物传记有关,而且我觉得,在人的生命长河里,并不是只有专业知识才是最重要,专业可能只是你将来谋生的一工具一技能(当然若是你的兴趣所在就更好了,那会很幸福,至少我目前这么觉得),但你的精神世界才是支撑你生活的全部。那么你读一首诗,是不了解作者你读的懂,还是很了解作者你更能体会其中的意境呢?!
竹立老师的博客处处充满了诗意,如目前的较新一篇博文名“幸福就是吃了两只柿子”;再看竹立老师的博文分类,“创造性思考法”、“创造性学习法”、“我的教育技术自传”、“我的教育播客”、“创新思维训练课程讲义”、“我的论文叙事”、“长诗《春天的漫步》”、“我诗故我在”“中山大学微杂志”,看,竹立老师是教育技术专家中的诗人吧。
印象中仿佛早知竹立老师的博客,但很多前期的博文我都没看过。不了解就不敢下笔(或是说不敢敲字),这几天空了就会看竹立老师的前期博文,记得那天下午,看竹立老师的《父亲的回忆录》,不竟鼻子酸酸;看竹立老师的教育播客,很感动,有几个老师愿意花额外的时间为学生为他人录制这样的学习资料?很少,但竹立就是其中之一;看竹立老师的随笔,想起我喜欢看的江西师大钟志贤老师的随笔,这两位老师的随笔有相同的地方风格却不一样,但都给我们提供了极好的精神养料;我很少看诗,尤其是现代诗,竹立老师的也不例外,但我很佩服诗人的洞察自然界的敏锐力,当然,徐志摩、席慕荣还有舒婷的诗除外,虽然我也没看过几篇,但想想他们一些诗的意境和这些诗人的名字就觉得好美!甚至还有海子,只是很可惜,但同时也很忧虑,为什么写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样意境的诗人会让自己消失呢?这也许是我不喜欢看现代诗的又一糟糕的借口吧!
网站名字起得好,估计会有很多师兄注册。但功能上没有创新,用户体验一般。这个网站如果是小木虫做,一定能成功。
很好的推荐,继续关注这些老师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