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nnie题注】晚上在微博里溜达,看到@May微凉 在微博里转了我去年的一条,而那一条,是因为我看到@竹立老师转发的一篇文章,题目叫《为什么申博客,为什么写博文?——一个普通学生的视角》,再一看,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在华中师范大学读书的 Shine 同学。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至少是我第二次转发 Shine 同学的博客文章。下文转引自 王竹立教授的博客,再次对作者 Shine 同学以及王竹立教授表示衷心感谢。
为什么申博客,为什么写博文?——一个普通学生的视角作者
By Shine
申博客,纯属意外
起初,申请这个博客是学心理学的老师要求的,当时的目的也很明确,老师让我们将自己的作业,或者说是心得体会写出来,后来由刘光然老师的博客中得知了好些有关教育技术学专家们、老师们、同学们的博客,于是一一的对他们进行了关注,在各位的博客中我又发现了其他的一些值得关注的领域内的学者的博客,就这样,形成了一个我的博客网络(虽然还是一个很小的网络),突然想到了竹立老师的新建构主义中的一个观点:Web2.0时代,知识不再是一个被加工好的精致的花瓶,而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状结构、三维立体的结构,这个三维网状立体结构是不稳定的,处在随时随地的不断变化之中,知识不再以一种组织化、结构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而是以一个个网页的形式展示出来,每一个网页都有若干个可以跳转的页面,这些一个个可以跳转的页面就形成了网络时代的“教科书”了,现在已经是一个“超链接时代”了,我们成了构建自己知识的主宰者,我的博客网就是以这种方式构建起来的。
写博文,意外之外的收获
渐渐的,我不再将博客当成一个仅仅写作业的地方了,因为我发现这是一种资源的极大的浪费。按照自己的经历,我将博客的成长层级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层:被博文者
这个阶段也就是我前面提到过的,被老师强行要求的,同时是不善于反思,并且也不认为反思有必要的人,这种博主我称之为“被博文者”,这种情况下,发表自己的博文容易带有一种压迫感。
其实不得不承认,我刚开始写博文的时候就有种这样的感觉,那时候写过这样一篇博文,主要是批判老师强行要求学生发博文、写反思的,还记得,当时刘光然老师在我的博文后面评论说,“本科时期就没有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研究生了,明显感觉吃力了”,就是这句话点醒了我,让我意识到,原来是我自身的问题,四年的本科生活自己没有养成一个独立思考、即使感悟的好习惯,所以才感到这么的不适应。现在我选择了继续进修自己的专业,如果还是延续本科时候的被动死板的学习习惯的话,那就是选择浪费三年的生命了,也与自己选择继续进修的初衷相违背了。所以我开始摒弃自己的抵触感,尝试着用心去思考、去感悟、去反思,处处留心,才发现生活学习中可感悟、可反思之处很多。每天发现一点点、感悟一点点、反思一点点、记录一点点,进步一点点。
第二层:主动的学习者
这个阶段的博主们,自身还没有养成及时反思、发表博文的习惯,但是他们想要通过这个平台来学习其他的博主们(领域内的专家、教师,同伴)的知识产物。我称这个阶段的博主们为“学习者”。
我自身也是经历了这个阶段的,每天一打开电脑,先打开博客,看看自己所关注的各位博主又发表了一些什么,认真的研读各位的新动态,之中的收获也是不言而喻的。其中可以发现专业领域内的一些新动态,包括一些新的研究方向、新的阶段性成果、新的关注领域、新的教育时评等等,当然其中也不乏各位的生活、学习、工作方面的状态、反思、心得。其实本科时候一直浑浑噩噩的,就算学习成绩再好,也只是书本上的一种死的知识,或者说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过时的知识,基础知识之上的新的内容则是少之又少。或许,自从本科时期的这种学习方式已经让我落下别人一大截了。
进入研究生阶段以来,通过博客这个平台,我有了太多的第一次的体验:第一次知道“TED演讲集”、第一次了解网易公开课、第一次听说竹立老师的新建构主义的观点、第一次知道焦建利老师的教育技术学自留地和他新译的《世界是开放的》这本著作,然后我才开始接触这本书,并从中了解到了网络时代的新型的学习方式和网络上的丰富又多样化的免费学习资源、第一次关注黎加厚老师所关注的数字化故事和他的东行记、第一次感受到我和专业领域内的学者、教师、同伴的距离其实是如此的亲近,大家可以毫无保留的交流、共享,太多太多的第一次,让我感觉像自己一个初生的婴儿般,对这个千变万化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激情。
在我所关注的人里面,一直很崇拜一个人,和我一样,也是一个11级的研究生,上海师大的杨晓哲同学,他的所思所感以及看他的博客让我看到了差距,我感到他的学习视角和跨度已经远远的超越了同时期的我,他们的学习之法让我感受到,那才是真正的研究生生活,我们的学习不应只是面对着课堂,面对着书本,应该走出教室、走出校门,去亲身体验、实践,实践出真知,实践才可以将我们的一身本事得到检验,也可以借此发现自己的不足,以激励自己修正缺陷,继续进步。
所以我必须做一个实实在在的学习者。
第三层:积极的反思者
有学才有思,有思才可以促进更好的学。其实反思者这个阶段或许和上一个“学习者”阶段之间没有那么明确的分界点,缺少感悟、反思的学习是不存在的吧,知识更多的是流动,学习更多的是一个过程,学习本身就是一个通过感悟来将知识内化为自己所得的一个过程。
在这个阶段,学习者不在只是学习他人的东西了,渐渐的通过学习他人,也有了自己的感悟,并且有了及时将其记录下来的习惯,也就是通过发博文的形式将自己所得写出来,这是一个很必要的过程,就像是自己的一个学习档案袋,每经历一个阶段,我们可以“翻阅”自己的这个档案袋来回顾一下在这个阶段都有了哪些收获。很小时候我们都听过一句话,“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这么个道理,脑子的容量毕竟是有限的,记忆的时长也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将学习过的东西都装在脑子里,这样会让大脑因超负荷而倍感痛苦的,所以我们需要将一些所学、所思、所感诉诸于笔端,有时候翻阅自己的这些成长记录也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有反思才有进步,有反思才有创新。特别是在移动学习、教育游戏越来越盛行的今天,缺少了反思是危险的,以自己的一个亲身的经历来说,前些日子玩了一个叫“蠢蛋秀”的小游戏,玩完之后很有心得,及时反思之后就发了一篇博文来记录自己的一些感想:http://blog.sina.com.cn/s/blog_900833ac0100ue0w.html,其实这是一个很小型的手机游戏,其中就是设置了许多的关卡,每一步都需要你突破固有的思维去考虑问题、解决问题,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在那里面,要让大象过马路这样一个任务,牵着大象过马路就是行不通的,而拖动马路到大象的一侧却是行得通的了,所以,我们固有的知识好些时候限制了我们的创新,我们需要突破常规、突破原有的思维。如果在这个游戏的过程中,只是深陷其娱乐性,而缺少了之后的反思总结的话,这样的游戏就失去了其深层的教育意义了,所以,在这里我也提一下,好些时候,游戏在其浅层的娱乐性的背后都有深层次的教育含义,只是看我们自己是不是善于发掘这一层次了。
列举自己的这么一个例子只是想要说明反思的重要性。
第四层:伟大的分享者
达到知识的分享者这个阶段,其实应该是比较成熟的阶段了,我们的学习不再止乎于自己的感悟、自己的收获了,我们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想要与大家共享我们的学习成果。这其中特别是一些专业领域之内的专家、学者、教师,他们的认识往往更深刻,眼界更开阔、关注的也就更多一些,通过关注他们的博客,研究他们的分享的知识,我们可以收获很多。
还是以我自己的一个小经历写起,从一个月之前我开始阅读《世界是开放的》这本书,每次看完一部分的内容就写下自己的感悟,渐渐的,我发现,我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自己去感悟了,我希望通过博客这个平台来让更多的人与我共享我的收获,并且在共享学习的这个过程中,我得到的好些同伴们的关注,他们感谢我的分享,并且和我一起学习,同时焦老师也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和鼓励,他经常在我的博文后附上自己的评论,说很感谢我一个章节一个章节的仔细阅读,并且还把自己所得于他人共享,这些简单的评论总是给我莫大的鼓励,让我坚持反思总结与分享,有时候感觉读到疲倦期了,有些学不下去时候,我就会想起上次来我们学校做讲座的尚俊杰博士告诉我们的一句话,“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坚持下去并完成,你是一个平凡的人,将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还能坚持并且完美的完成的时候,那就是一个不平凡的人”。所以在各位的关注鼓励之下,我才有继续成长的勇气和动力。
其实在我所谓的四阶段论中,各个阶段都没有明显的分界,各个阶段往往是相溶相长、共同存在的,不能严格的说自己处于一个什么样阶段,只是描述了一下大致的发展过程,而且也不是说发展到分享者这个阶段的时候就不在往下发展了,发展与进步是没有极限的。
发乎内心才成文
我一直相信,只要自己能够坚持反思和感悟,并且随时的记录自己所学,我就会有所进步,并且,我始终觉得,发乎内心才成文,如果我们自己排斥,或者说感悟不深刻的话,那些出来的东西就没有可读性,没有存在价值。一定要用心去学习、去感悟,去反思,现在我申请博客也只有短短的一个多月之久,所以也要鼓励自己继续坚持下去,同时,我更希望和我一样有自我提高需求、有追求新事物的需求的同学们可以认识到学习、反思的重要性,及时的记录自己的成长之路,迈下自己坚实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