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给学者的微博指南

 

         【Johnnie题注】这篇由李华芳撰写的博客文章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读到的。晚上在微博上溜达,看到他的一则微博:“微博时代你还写blog么?如果你还在写blog,来谈谈你为什么继续写,写点啥吧。#中文网志年会2012#关于中文网志年会http://t.cn/zWbcfeA”。 觉得这个话题很有意思,于是就回复到:”我继续写!对我来说,微博和博客各具特色,不能相互替代!我会在微博里积累素材,收集观点,在博客里系统整理发表“。 接着,@李华芳 回复说,”类似@JerryZhao2010 老师的做法。我之前有过一个给学者的微博指南http://t.cn/akvLQs ,看起来要更新下了。微博用来寻找话题和积累素材的话,建议搭配@印象笔记 。“ 依着链接,读到这篇,觉得很有见地,转载于此,与更多的喷油分享。谢谢 @李华芳。

         以下为全文:

如何利用微博来做研究和扩大影响:给学者的简单指南

@李华芳

         引用本文,请使用如下格式:李华芳,2011,如何利用微博来做研究和扩大影响:给学者的简单指南,美利坚大学公共事务学院。Huafang Li,2011,How do scholars use weibo in researches and impact activities: a simple guide,School of Public Affairs, American University.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75b420102du4f.html

          1 为什么写这个文章?

         首先,我个人在微博上花了不少时间,之前也曾一度陷入意气之争,例如我讨论@薛兆丰 的一些观点(载不动几多愁:春运火车票的经济学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薛兆丰为何错行政垄断搞调价行不行?),现在看来意义不大。但我依旧觉得微博这个工具是好工具,不仅有助于建立起学者之间的联系,也有助于扩大专业知识的受众面,只是很多人却没有善用他,包括我关注的部分学者,也只在上面耍嘴皮子或者呈一时口舌之快,更有一些学者造谣而失去基本的准则,却没有发挥专业所长,提供有价值的内容以及提升自己的正面影响力。所以我想写一个文章促使那些愿意善用微博的人来推进学术研究。我不讨论如何利用微博来传递新闻信息这个话题。

         其次,有一些简单的事情常常因为个人觉得简单而没有人做,比如这篇文章应该是简单的,主要是一些技术性的细节。我查了一下,比如说LSE的Amy Mollett, Danielle Moran and Patrick Dunleavy三人就制作了一个简单的手册讲如何利用twitter来做研究《Using Twitter in university research, teaching and impact activities》,本文从中获得启示,可以说是一个利用twitter做研究的“微博版”。但这些看起来不高明的技术细节做技术的不屑于写,觉得比较低级;做研究的觉得不够大,或者意义很小,不能增加自己的名望,结果导致没人写此类操作性的文章,实在是一个遗憾。

          2 怎样开始?

         2.1 什么是微博?微博是一种网络社会服务,可以用于发布信息、转发或评论你关注的人发布的信息。信息不可以超过140字,可以同时发布图片和视频,也可以发布超链接,引导读者阅读原始内容出处。

         2.2注册账户。前往http://weibo.com ,点击后出现注册页面,注册完成后,进行简单的个人信息设置。对于学者而言,比较重要的是两项,一是“学校或工作单位”,设置方式是点击“个人资料”-“教育信息”或“工作信息”进行修改,修改完后保存;二是“我的标签”,在标签管理处添加你关心的话题关键词作为你的标签,之后发布信息时尽量使用你的标签,使用的方法是在标签的两头用##圈住,比如说#李华芳#、#经济学#,这会方便以后的检索。

         2.3选择关注对象。一方面如何你知道对方的账户,可以直接检索,找到对方账户后加关注即可;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检索来找到想关注的人,如果你没有对方账户,可以检索对方的名字;同时也可以选择相应感兴趣的内容关键词进行检索,找到相关账户后关注。例如检索#政治学#找到谈及此话题的账户,略读其微博内容后做出选择关注与否。关注对象对学者而言可能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你需要一个核心的学者圈子,另一方面你也需要关注一些你个人其他的兴趣,这对于扩大学术传播而言,是有利的。因为不同的圈子之间可以分享不同的信息,Sharism对此话题有更深入的介绍。

          3 如何发布?

         3.1 发布。尽量发布原创性的内容或介绍研究相关的信息,长期保持感兴趣的主题,在发布的时候使用你的标签。标签的位置可以在微博前后或者中间提及关键词时设置。例如你可以发布这样一条:

         读@朱旭峰weibo 兄最近发表在China Quarterly上的文章Government Advisors or Public Advocates?加上朱兄之前的《中国思想库》一书,觉得这才是#思想库#研究中的奠基性作品。国内不引用朱兄就写思想库论文的其他的学者是有多混蛋,难道不晓得有件事叫“文献综述”吗?2011-09-30

         这并不是说这种微博写作的语气是值得肯定的,只是说形式上可以如此。当讨论的话题较长或提供背景文献时,可以利用博客来事先发表内容,然后再在微博上发布链接。

         3.2转发。如果转发时跟帖的内容公开有利于促进讨论和传播,那么转发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这取决于学者的个人判断。

         3.3评论。如果你只针对原帖进行讨论,那么使用评论是较好的选择。同一话题的讨论,评论更有利于组织深入的讨论。在很多情况下,难以做出判断时,可以同时使用“转发”和“评论”。但一般不建议这样做,这会增加原帖作者的阅读负担。

         3.4 取消关注。如果你觉得关注中有学者持续发布你不感兴趣的内容,那么可以取消关注。但有时候为了增加自己除学术以外的信息,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内并不会取消对这些人的关注。这中间的平衡是由每个学者自己去把握的。

         3.5拉黑。通常而言,学者并无多大的必要拉黑粉丝。但某些情况下例外,例如粉丝做出超过学者能容忍的底限,那么选择拉黑以避开对自己时间线(timeline)的污染,可以节省时间和精力,专注到学术讨论上来。

          4 发布什么?

         4.1 学术信息。学者关心领域的学术论文介绍和其他学术相关的信息,例如学术会议、讲座、书籍出版等。

         4.2 推荐学者。如果你发现某一个学者做的研究有意思,可以推荐给自己的粉丝。例如@张永璟 经常推荐一些有意思的学者。

         4.3 形成讨论的氛围。这一条比较重要,利用微博来进行研究,意味着重心是推进研究,因此学者之间相互讨论,旨在促进对学术问题的研究,获取新的学术信息,以及寻找潜在的合作方等。与此同时,学者间相互讨论增多,也会进一步促进更多的学术讨论,能给学者带来一个良好的微博学术环境。

          2011年10月4日1.0版本。

          意见和建议请联系作者

         Blogs: goo.gl/TuON | goo.gl/MhfBk

         MSN & Gtalk & G+: lihuafang@gmail.com

         Weibo:@李华芳

         Twitter:@lihuafang

         原文转引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75b420102du4f.html。特别鸣谢!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