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可以说智能体元年。
智能体开发与应用很热,在学校教育领域,在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相关的培训中,教学智能体设计、开发和应用是热门话题。
教学智能体正从技术前沿走向教学日常,成为增强教师智慧、延伸教师臂膀的强大工具,其蕴含的巨大潜力正在被逐步释放。
可是,我们必须先弄清楚为什么要开发教学智能体?
如何设计和开发教学智能体?
一线教师究竟怎样应用教学智能体提升学与教的质量?
以及怎样评价教学智能体的质量?
为什么开发教学智能体?
开发的本质是用技术解决教学中的 “人力 / 效率瓶颈”,而非替代教师。
因此,对于教师而言,教学智能体的核心价值体现在三个层面:
1、解放教师生产力:
承担重复性、机械性工作(如作业批改、考勤统计),让教师聚焦 “教学设计、情感互动、个性化指导” 等核心职能;
2、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通过数据追踪(如知识漏洞、学习节奏),提供差异化支持(如分层练习、针对性答疑),弥补班级教学中 “一刀切” 的短板;
3、优化教学闭环:
实时收集教学数据(如课堂互动数据、作业错误率),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依据,实现 “教 – 学 – 评” 的动态反馈。
哪些任务适合交给智能体?
一线教师在设计和开发自己的教学智能体的时候,需要结合 “任务性质”、“教学目标”、“学段特点” 三维度判断,避免盲目替代。
在自留地君看来,
1、适合交给智能体的任务:满足 “规则明确、可量化、低情感依赖” 特征。
这类任务的核心是 “有明确标准、可被拆解为流程化步骤”,且不涉及 “高阶情感互动” 或 “复杂价值判断”。
淮北师范大学张琪教授认为,教育智能体专注于执行教学中更为具体、定向的任务,设计需遵循“微场景、深耦合”原则。(《创设教育智能体要遵循教育规律》《中国教育报》2025年03月12日 第04版)。
2、不适合交给智能体的任务:涉及 “高阶思维、情感共鸣、价值判断”。
在自留地君看来,不适合交给智能体的业务和任务很多,比如那些需要深度情感互动的场景、涉及高阶思维培养的教学设计、需要价值判断与伦理引导的场景、个性化极强的 “1 对 1 深度指导”等等。
这类任务是教师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Photo by Johnnie Walker
开发智能体应该注意些什么?
1、先做 “教学需求诊断”,再谈智能体开发
先通过课堂观察、教师访谈明确具体痛点,再设计智能体功能,避免 “为技术而技术”。
成功的教学智能体往往是”小而美”的。它们专注于解决一个具体、明确的教学痛点,而非追求大而全的功能。
2、明确 “智能体与教师的分工与协作边界”
智能体是 “工具” 而非 “替代者”:
可承担 “流程性工作”(如作业批改、预习检测),但需教师把控 “教学目标设计”(如 “这道题是否符合课标要求”);
可提供 “数据反馈”(如 “学生错题分布”),但需教师解读数据背后的教学意义(如 “是知识点没讲透,还是练习量不足”)。
让智能体承担那些机器擅长的任务,从而将人类教师解放出来,去完成那些只有人类才能胜任的、最伟大的工作——点燃思想,启迪心灵,塑造未来。
3、适配学段特征,避免 “成人化设计”
不同学段学生特点不同,面向不同学段的教学智能体应突出和体现该学段学生的特点,满足该学段教学的特色,
小学阶段:智能体需 “游戏化、可视化”,比如用动画角色答疑,将错题解析转化为小故事,且交互步骤要尽可能简单;
中学阶段:侧重 “效率与深度”,如提供错题的知识点溯源、同类题变式题拓展,支持文字 / 公式输入,如数学题拍照识别等;
大学阶段:需 “学术性与开放性”,比如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校验、专业术语中英互译,允许自定义规则,如教师上传课程专属知识库等等。
不仅如此,除了适配学段特征,教学智能体还必须服务于具体的学科、课程和具体的教学实际需求。
4、数据安全、隐私与伦理合规
教学数据包含学生成绩、行为记录等敏感信息,需符合《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数据收集范围(如仅收集作业内容,不采集学生肖像);
限制数据使用场景(如仅用于教学分析,不向第三方共享);保留教师 / 家长的数据查看与删除权限。
教师强化数据安全、隐私与伦理合规,需从数据管理、权限控制和伦理判断三个核心环节入手。
选择合规的智能体工具,优先使用经过教育部门备案、具备明确数据安全认证的平台,避免使用无资质的第三方工具导致数据泄露。
5、迭代开发:从 “最小可用” 到 “逐步优化”
先开发 “最小可行产品(MVP)” 验证核心功能,如先做 “单题型批改”,再扩展到 “全科目”,通过课堂试用收集反馈,比如让一线教师反馈是否觉得报告有用,使用的学生是否适应交互方式,结合实际试用的情况,结合相关信息不断迭代优化。避免一次性开发复杂功能导致落地困难。
归根结底,教学智能体设计、开发与应用必须坚持教育目标导向,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坚持人机协同以人为本服务于人的基本原则,坚持《教学法第一,人工智能第二:从技术盲目崇拜的“技术优先”思维,迈向教育本质回归的“教学法优先”思维》。
对此,您怎么看?
欢迎添加评论分享您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