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人工智能一日千里。
这几年,人工智能成为最热门的技术,各行各业,似乎人人都在谈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似乎已经渗透到了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引发了关于未来工作形态、乃至人类创造力的深刻思考,也导致了一种担忧、不安、和焦虑。
昨天中午,跟三位朋友参与,聊教育、教育信息化、人工智能教育应用,都不约而同地聊到了一种焦虑,人工智能焦虑。
当时,我谈了三点:
1、人工智能发展快得超乎想象;
2、后生可畏,一些年轻人在领域内崭露头角;
3、深感自己学得太慢了,总觉得自己太慢了。
其实,这就是一种深深的 AI 焦虑。
AI焦虑是指人们对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及其潜在社会影响所产生的担忧、不安甚至恐惧的心理状态。
我们四位的共识是:越是了解人工智能的人,这种 AI 焦虑就可能越严重,了解越少的人,AI 焦虑的程度就越轻越小。对 AI 一无所知的人,几乎没有这种焦虑。
人工智能(AI)的快速发展引发了人们对其心理影响的深切担忧,由此催生了”AI焦虑”现象——这种因AI技术突飞猛进而产生的忧虑或恐惧心理。
尽管AI焦虑已成为关键议题,现有文献却缺乏系统性的分析研究。一个研究空白就是教师和学生的人工智能焦虑。
关于焦虑,学术界最经典的定义是 Leary的界定。
Leary(1983)将焦虑定义为”一种认知情感反应,其特征是生理唤醒和对潜在负面结果的忧虑,且个体认为该结果即将发生”(p.99)。
这种针对潜在负面结果的焦虑既可能是暂时状态(状态焦虑),也可能是稳定特质(特质焦虑)。
关于AI 焦虑,Calm机构最新研究*显示:
*****近1/3成年人(29%)对AI感到焦虑;
*****18%受访者表示其情绪已升级为”恐惧”或” dread(强烈不安)”;
*****虽有不少人持乐观(31%)或兴奋(31%)态度;
*****但值得注意的是,多数受访者同时存在”惊叹”与”不安”的矛盾心理;
*****即便乐观者也对AI主导的未来心存隐忧。
这项技术正引发关于人类未来图景的深层思考:
支持者盛赞其能为科研等领域开启新纪元;
悲观者则担忧AI可能引发社会性长期隐患。
AI焦虑特指人们对人工智能及其社会影响的担忧,主要体现在:
✓ AI技术的爆炸式发展速度超出人去适应它的能力
✓ 社会的快速变化与未来职业前景的高度不确定性
✓ 隐私安全等伦理隐忧以及对AI可能彻底改变生活方式的深层忧虑
这种情绪本质上源于:技术迭代速度与社会认知节奏之间的断层。
It’s Scary to Use It, It’s Scary to Refuse It.
北航的两位学者Li与Huang(2020)对AI 焦虑进行了深入分析。
Li与Huang(2020)指出,AI焦虑与计算机焦虑具有概念相似性——后者被Maurer和Simonson(1984)定义为”个体在使用计算机或考虑使用可能性时产生的恐惧感”(p.321)。
Li与Huang(2020)进一步拓展了AI焦虑的维度,基于AI区别于计算机的三大特性(自主性、形态多样性、个性化),系统提出八大焦虑因子:
1、隐私侵犯焦虑:AI数据集可能破坏个人隐私
2、算法偏见焦虑:AI决策存在歧视风险
3、职业替代焦虑:人类工作被AI取代
4、技术学习焦虑:掌握AI技术存在困难
5、生存风险焦虑:AI威胁人类存续
6、伦理失范焦虑:AI突破道德边界
7、人工意识焦虑:AI获得类人意识
8、透明度缺失焦虑:AI决策机制不透明
J. Li, J.S. Huang Dimension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xiety based on the integrated fear acquisition theory Technology in Society, 63 (2020), pp. 1-10, 10.1016/j.techsoc.2020.101410 101410
今天研究生答辩,是大日子!预祝小朋友们一切顺利!

Photo by Johnnie Wal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