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也就是4月25日,也就是前天
在武汉,百度发布新一代大模型, 文心大模型 4.5 Turbo 和 X1 Turbo,
李彦宏在发布会上说,主打三个特性:多模态、强推理、低成本。

应邀出席2025年重庆高校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工作坊。
按照计划,4月27日周日下午是我分享和主持工作坊的时间。
整个活动的方案很精彩,有西南大学的刘革平教授、江南大学王志军教授、秋叶集团AI独家讲师王晓辉、以及熊虎教授和郑远霞教授的精彩分享,
由于正好是周末,于是,在周五晚上,从广州飞抵重庆,这样不仅可以完成周日下午的任务,还可以利用周六和周日上午的时间,顺便给自己充充电。
周六上午,是刘革平教授的分享。
刘教授分享的主题是《人工智能的高校应用场景》。

刘教授介绍了国家人工智能相关政策,教育部的最新政策,以及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引发的《重庆市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指南》(试行)。
特别印象深刻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刘教授介绍人工智能对师生关系的影响,令人印象深刻。
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可能会弱化师生关系,使得学生过度依赖和沉迷于人机对话,淡化、弱化人与人之间的对话。
二是AI的类主体性。
从哲学意义上来说,“主体性”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概念,它涉及认识论、本体论、伦理学等多个哲学分支。
在哲学中,主体性通常与“主体”和“客体”相对应。
主体是指具有感知、思维、意志和实践活动能力的人或人类群体,而客体则是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主体性就是主体所具有的本质属性和特征,它体现了主体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在人工智能领域,AI的类主体性是指人工智能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类似人类主体性特征的现象,但这种表现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性。
作为算法驱动的技术系统,人工智能的”类主体”定位实质上是功能性拟像:即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模拟对话意识,通过机器学习模拟决策能力,通过伦理算法模拟道德判断。
归根结底,AI在某些方面所表现出类似人类主体性的特征基于算法和数据的,缺乏人类主体性的本质属性。
其实,类主体性,和可教育性高度相关。AI 何以类主体性?是因为它具有可教育性。
而可教育性这个概念,是源自于我们最近要推出的一个本书,一本由陈婷和我一起译,电子工业出版社近期将出版发行的好书。
这本书的作者是图灵奖得主,哈佛大学教授,计算机科学家莱斯利·G·瓦利安特(Leslie G. Valiant)。
在这本名为《可教育性的意义:一种人类独特性的新理论》(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ducable: A New Theory of Human Uniqueness)(中文译名待定)的著作中,

在这本开创性研究成果中,Leslie G. Valiant详细阐述了一种前景广阔的新计算方法来探究人脑复杂的工作机制,提出了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概念,叫Educability,或者 Being Educable,可教育性。
可教育性指某一实体(人或非人,大猩猩、狗、人工智能等)通过学习、适应和教育过程被塑造的能力。
传统教育学通常将可教育性与人类的认知和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然而,后人类主义和批判教育理论扩展了这一概念,使其涵盖非人类实体(如动物、机器、人工智能、生态系统),这些实体也能表现出学习行为或受到结构化互动的影响。
AI的类主体性既是技术发展的必然投射,也是哲学范畴的僭越尝试。
教育领域中的人工智能是一个结合了客体和主体特征的复杂实体。
它主要是作为工具被人类创造和使用,以增强教育体验,因此是客体。
然而,其自主学习、适应和互动的能力使其具有类似人的主体性的特征。
AI 的类主体性正在挑战我们人类对于我们“人何以为人”的理解。
可教育性和我们今天讨论的人工智能的类主体性高度相关,它们似乎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
机器可教,因此类人。
而当机器越来越能干,越来越像人的时候,人应该努力地让自己更像人。
1、若某实体具有可教育性,这是否意味着它具备某种程度的主体性?
2、在教育语境中,人工智能能否被视为类主体,从而获得伦理关怀?
3、当我们承认机器(AI)具有类主体性的时候,这将会如何重塑教育学?
人工智能并未真正跨越主体性门槛——AI缺乏现象学意义上的”在世存在”体验,其”意识”(如果非要说它有“意识”的话)始终是符号操作的结果(概率计算的)而非自我觉知。
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主体观受到了挑战。
AI 的出现使得技术不再是简单的工具,而是成为人类的伙伴,成为人类认知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人类与技术的关系。
当前AI的类主体定位本质是技术拟像与制度约束的辩证统一,既承认其超越传统工具的自主特性,又通过法律伦理框架限制其主体性膨胀。
这种定位将持续塑造人机关系的未来图景。在教育实践中,我们既需警惕技术决定论和技术乌托邦主义对教育本质的消解,也要避免陷入人类中心主义的保守立场。
未来的可能路径是构建一种递归式的人机协同的教育系统:人类教师负责价值引导与创造性启发,AI系统承担认知强化与过程优化,两者在动态交互中实现教育实践的螺旋式发展。这种协同关系既承认技术的类主体功能,又坚守教育作为人类存在方式的根本属性。

重庆工商大学 翠湖. Photo by Johnnie Walker

Chongqing Technology & Business University,Photo by Johnnie Wal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