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的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政策频繁出台,体现了国家对教育数字化转型和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的高度重视。
2017年,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明确提出将人工智能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强调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为培养AI时代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2024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明确了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总体要求,提出了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实施常态化教学与评价等六大主要任务和举措,目标是在2030年前在中小学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
2025年4月中旬,教育部联合中央网信办、国家发改委等九部门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明确要求建设“通用+特色”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建设一批高校智慧课程,开好中小学信息科技相关课程,鼓励开设人工智能特色课程。
这些政策不仅为地方教育系统提供了实践样本,也为未来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两年,全国多个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政策,这些政策旨在推动人工智能教育的普及与创新,为未来教育生态的构建提供支持。
2024年3月,北京市教委发布了《北京市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明确从2025年起,全市中小学将全面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并计划到2027年形成规模化、系统化的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格局。
此外,北京市还发布了《北京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指南》,明确了六大重点应用领域,包括“以智助学”、“以智助学”等,并提出构建泛在化的人工智能教育支撑体系。
2024年12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发布了《上海市推进实施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2024—2026年)》,鼓励并支持全市中小学(含中职校)、幼儿园广泛开展人工智能教学实践与体验,全面提升师生数字素养与技能。
2025年4月10日,广东省教育厅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广东省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框架(试行)》、《广东省中小学生人工智能素养框架(试行)》、以及《广东省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等文件相关情况。这些文件旨在系统推进广东省中小学的人工智能教育,构建全国首个师生人工智能素养框架,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
4月17日至19日,教育部组织的“全国人工智能校长局长专题培训班”,以“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创新”为主题,通过线上直播形式,围绕AI技术前沿、教育融合策略、智慧校园建设等核心内容展开,全国25万名书记、校长和教育局局长同步学习。
所有这一切,体验了国家教育人工智能的宏观战略。
可是,对于一线中小学而言,究竟应该如何落实教育部和地方教育应行政部门的宏观政策,让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在基层大中小学稳步推进,层层深化,落地生根,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这里,自留地君斗胆从一线中小学的视角出发,分析如何落实教育部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战略和政策,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应用。
1、从小处着手,逐步扩展
心急吃不靠热豆腐。学校可以先从小处着手,从点点滴滴渗透。先将人工智能融入到一些课程、或活动之中,积累经验,并增强信心。
学校可以鼓励教师在教学设计和课程开发中使用人工智能,来帮助教师编写课程内容、习题、教学材料,或用它来设计模板、图像、学习活动等等。
随着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逐渐适应,再逐步扩展人工智能在课堂上的应用。
先从一些教学环节,如用数字人导入新课,用视频营造教学氛围等等。
2、制定学校人工智能教育发展规划
从小处入手,同时也需要制定学校的人工智能教育发展规划,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立足学校的基础和实际,精心设计,谋全局,特别是要充分考虑高速发展和快速变化的人工智能,对学校各个方面的业务所带来的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
根据规划,加强人工智能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人工智能应用试点和研究,落实好教育行政部门的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政策,推动教育的智能化变革。
通过制定学校人工智能教育发展规划,不仅有助于有效落实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部署,而且能紧密结合学校实际,有的放矢,稳步推进。
3、优先发展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
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推进,必须建立在师生的人工智能素养基础之上。而没有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实践,教师和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也可能无从谈起。
为此,学校要高度重视并优先发展教师和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尤其是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
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专业发展活动,鼓励教师参加研讨会、网络研讨会和课堂观摩活动,了解人工智能的概念、掌握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潜在应用以及实施的最佳实践。
4、用人工智能改变教学模式创新教学
借助人工智能基础的加持,学校要帮助教师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下创造性地深化个性化学习、个别化教学和差异化教学。学校和教师要优先考虑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
利用人工智能为学生创造互动且富有吸引力的学习体验。采用能够鼓励积极参与、协作和批判性思维的人工智能工具。
5、坚持教学法第一,人工智能第二
学校和教师要始终坚持教育的初心和本真,以人为本,以学习为中心,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的深度主动学习为根本目标,将人工智能与课程目标相结合,确保人工智能的整合支持并符合学校的课程目标。
要防止技术决定论,要防止盲目冲动投资,要汲取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中的经验和教训,防止进入新一轮的“买买买”。
6、充分考虑伦理问题,切实预防负面影响
学校要为教师、学生和家长提供明确具体的指引,确保学生、家长和教师了解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可能存在的风险,包括隐私保护、网络安全、偏见误导、伦理挑战、版权和学术不端等负面影响。
教师要考虑在课堂中使用人工智能的伦理影响。
确保保护学生数据隐私,并以公平、无偏见的方式使用人工智能工具。
定期回顾学校所在地区和教育部的人工智能使用政策,以应对任何新出现的伦理问题。
7、培养数字公民技能
学校和教师要教导学生关于负责任的、科学的、合理的、和符合伦理地使用人工智能。鼓励学生讨论人工智能对社会的影响、算法中的偏见以及在与人工智能驱动技术互动时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8、鼓励学生的自主性和自主性
学校和教师,要在家长的配合下,把学生的自觉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放在优先的战略地位,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成为为自己的学习负责任的学习者。教师和学校通过为学生提供独立探索人工智能工具的机会,鼓励他们拥有学习的所有权。
特别是鼓励他们创造性地使用人工智能去尝试问题解决,自主探究,要确保学生有足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问题解决的时间和空间,避免过度依赖,防止滥用,要鼓励他们提出问题、进行实验,并开发人工智能的创造性用途。
9、评估和反思人工智能的整合效用
学校要依照学校自己的人工智能教育发展规划,定期回头看,持续评估人工智能在学校及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学校要收集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反馈,并反思人工智能对教学和学习的影响,根据这些反思对学校的人工智能教育行动进行调整和改进。
10、时刻关注人工智能的最新进展
人工智能发展迅猛,差不多可以用一日千里来行动。学校和教师要及时了解人工智能的最新进展以及它们与教育的关系。参加教师工作坊、高品质的教师培训、示范课观摩课,教研活动、加入专业网络,并与人工智能专家和研究人员保持联系,以便及时了解新兴趋势和创新实践。
以上就是自留地君的一些粗浅想法。
您认为还有哪些地方需要补充?
欢迎跟帖分享!谢谢先!

祝您周末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