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中的孩子:中国县域教育生态

林小英是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县中的孩子:中国县域教育生态》2023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该书作者林小英副教授通过长达三年的田野调查,深入中国6个省份7个县域25所不同层级学校,以质性研究的方法,描绘了一幅复杂、真实甚至略带沉重色彩的、多角度展现中国县域教育生态全景图。

杨东平、刘擎、贺雪峰、刘云杉对该书联袂推荐。

本书不仅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更因其直面“教育内卷”、“教育公平”等尖锐问题,并引发了从普通家长到知识精英的激烈观点碰撞而“火出了圈”。

本书结构清晰,逻辑递进,从宏观制度背景切入,逐步深入到学校、课堂、教师、学生、家庭等微观主体,最后再回归到更广阔的城乡与政校关系。其章节安排如下 : 

第一章 被抽空的县中:一个“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下的缩影 

本章从县域教育最核心的痛点——“县中塌陷”——入手,剖析了在“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下,优质生源、优秀教师和教育资源如何被上级城市“虹吸”,导致县域高中逐渐被“抽空”的现象 。这为全书定下了沉重的基调,揭示了县域教育面临的系统性困境。 

第二章 种瓜与得豆:村小和县中课堂 

本章将视线聚焦于课堂这一教育发生的核心场域,对比了村小和县中课堂的不同生态。它揭示了教育过程中的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即教育投入(种瓜)与实际产出(得豆)之间的错位,深刻反映了城乡之间、不同层级学校之间教育质量的真实差距 。 

第三章 县域学生的幻象与现实:机会不平等中的自我退缩 

作为书名“县中的孩子”的核心回应,本章深入探讨了县域学生的生存状态。作者指出,在结构性的机会不平等面前,许多学生并非不努力,而是逐渐产生了“自我退缩”的心态 。他们对未来抱持的“幻象”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破灭,最终可能选择降低自我期望,接受命运的安排。 

第四章 是“饭碗”也是“志业”:县域教师的扎根与游移 

本章转向教师群体,描绘了他们在“饭碗”(维持生计的职业)与“志业”(实现教育理想的事业)之间的挣扎与徘徊 。书中展现了县域教师难以“扎根”的现实困境,如待遇、职业发展、社会地位等问题,导致教师队伍流动性大,难以形成稳定的专业力量 。 

第五章 无奈、保护和逍遥:县域家长的育儿学 

本章分析了县域家长的众生相。面对当前的教育生态,家长们展现出不同的应对策略:一部分家长深感“无奈”,随波逐流;一部分家长试图“保护”孩子,在有限的资源内进行抗争;还有一部分则采取“逍遥”的态度,对教育采取放任或疏离的姿态 , Web ‘。这揭示了家庭在教育博弈中的复杂心态。 

第六章 学校的“正事”:校长办公室的那个人 与 第七章 学校的“杂事”:不在校长办公室的那个人 

这两章聚焦于学校的管理者——校长。

第六章探讨校长如何应对上级指标、升学率等“正事”,揭示其在行政压力和教育理想之间的艰难平衡。

第七章则关注那些构成学校日常运转却又繁琐无比的“杂事”,展现了学校治理的复杂性和行政负担的沉重 。 

第八章 政校关系:政府有令,学校变通 

本章深入剖析了县域教育中政府与学校之间的互动关系。作者指出,面对来自上级政府的各种政策指令,学校往往会采取“有令则行,下有对策”的“变通”策略,以适应地方的实际情况和自身利益。这揭示了国家政策在地方执行过程中的变形与折损 。 

第九章 城乡关系:从村落中的国家到县城里的市场 

本章将视野扩展到更宏大的城乡变迁背景下,分析了随着城镇化进程,教育如何从一个镶嵌在熟人社会(村落)中的公共事业,转变为县城中一个高度市场化、竞争化的领域 。 

尾声 县域教育:找回在教育事业中的主体性位置 

在尾声部分,作者发出了呼吁,希望教育系统中的每一个行动者——无论是学生、教师还是校长——都能摆脱被动的工具人角色,找回作为“人”的主体性,让教育回归其育人的本质 。

《县中的孩子》自问世以来,便置身于舆论的风口浪尖。

它既收获了高度赞誉,也引发了激烈的批评。

多数评论者都对本书扎实的田野调查给予了高度评价。

林小英团队数年如一日的沉浸式研究,使得本书的叙述充满了鲜活的细节和有力的证据,避免了空泛的理论思辨。

它被誉为“将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的典范之作,其学术分量不容置疑。

本书勇敢地揭开了县域教育温情脉脉的面纱,直面其中残酷的竞争、资源的匮乏和人心的挣扎,推动了全社会对教育本质的再思考。

许多人批评她作为北大教授,“站着说话不腰疼”,无法理解对于底层家庭而言,高考是唯一公平且现实的向上流动通道。

在一些人看来,对“内卷”的批判,无异于要抽掉县中孩子赖以改变命运的“梯子”。

有评论尖锐地指出,这本书虽然以“县中的孩子”为名,但书中“缺少了和学生的对话”,学生的真实想法和主观意愿“没有得到表达”。

林小英的《县中的孩子》是一部沉重、深刻且必要的著作。

它如同一面高清的镜子,精准地映照出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县域教育生态的复杂病灶。

它以其严谨的学术品格,为我们理解中国基层教育的真实生态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视角。

尽管它因其批判性而引发争议,因其诊断性而让部分读者感到无力,但它提出的问题是真实的,它引发的思考是宝贵的。

它不是一本提供慰藉的书,而是一本敦促我们直面现实、寻求改变的书。在喧嚣的赞誉与争议之中,它的历史地位将取决于它能在多大程度上,激发社会对教育公平正义的持续求索。

林小英副教授的这本大作,

让你我,让每一位读者,每一位关心中国教育的人,

真正地了解中国的中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