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陷入认知舒适陷阱了吗?

前几天,我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帮助我回复了一封棘手的邮件。

它只用了10秒就帮我写完了。

人工智能所生成的回复邮件堪称完美——

英文地道,思路清晰,表达精准,说服力强,而且切中了我所需要回复的每一个要点。

有那么一瞬间,我感到一阵深深的解脱,同时又有了一丝淡淡的、挥之不去的迷茫和不安。

生成式人工智能一日千里!

它业已成为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每一个人的联合创始人、头脑风暴伙伴、编程大师、思想伙伴和效率引擎。

过去这几年间,人工智能赋能教师,变革学与教,便成了非常热门的教育科技话题!

我们正在将越来越多的、乏味的、甚至需要我们深度思考、推理、综合、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任务外包出去了,外包给了人工智能。人们的目的非常简单,那就是,通过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应用,来为教师赋能,来帮助教师减负、增效、提质。

可是,我们是否应该问问我们自己,

这一令人难以置信的便利的长期代价到底是什么?

这种看似高效的实践,其长期的、潜在的代价是什么?

新一代人工智能带给我们的

是否是一种认知舒适陷阱(The Cognitive Comfort Trap)

我们是否在用短期生产力的提升,在换取长期认知能力的下降和思维的退化?

我们是否在用短期的效率收益,交换长期的、不可或缺的人类核心认知能力的衰退?

Photo by Sumaid pal Singh Bakshi on Unsplash

回顾人类历史,工业革命将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机器接管了繁重的体力劳动和重复性工作。

这一转变带来了自由时间、创新和教育的爆炸式增长,并最终带来了更长寿、更健康的人生。

我们将体力劳动外包给机器,我们的大脑也得以解放,使得人有时间和能力去处理更复杂、更具创造性和战略性的工作。

然而,人工智能革命代表着一种根本不同的转变。

人工智能主要并不是解放我们的身体,而是解放我们的思想。

它正在自动化认知任务:写作、总结、制定策略、编程和解决问题。

这一次,“副作用”不一定是一个更强大的思想者社会,而是可能出现一个由专家提词员组成的社会,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可能会发现构建论点、整合复杂信息,甚至从零开始产生真正原创的想法都变得更加困难。

如果我们总是向人工智能寻求最初的灵感或完整的想法,我们是否会失去深度思考、自由头脑风暴和偶然的思维漫游的习惯,

而这些正是促成真正突破性的、以人为本的创新的良方?

我们或许能够成为人工智能创造力的优秀策展人,但却要以牺牲自身创造力为代价。

当前,就全球范围而言,关于AI对学生和教师高阶思维能力长期影响的实证研究存在显著空白,相关的评估工具和风险管理框架也尚处于起步阶段。

我们严重缺乏直接衡量AI辅助教学对学生和教师的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深度推理能力产生长期影响的纵向实证研究。

现有研究多为技术介绍、泛泛而谈、短期干预、理论思辨或关注学生层面,而针对学生和教师认知能力多年变化的纵向追踪数据几乎为空白。

但是,毫无疑问,当教师习惯于让AI代劳课程的初始构思、信息的搜集与整合、甚至对学生作业的初步评价时,他们自身从事这些活动的机会便会减少。

这种“认知外包”(Cognitive Outsourcing)可能带来人的批判性思维的钝化、创造性思维的萎缩、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下降等多重风险。

我们所面临的根本挑战是,如何在利用AI提升短期生产力的同时,避免以牺牲教师长期的、核心的认知能力为代价。

我们所追求的应该是让AI成为放大教师智慧与创造力的“认知杠杆”,而非一个让人类思维变得懒惰的“认知拐杖”。

这场关于效率与智慧的权衡,将深刻定义未来教育的形态和人类自身的发展轨迹。

我们是利用这项技术成为答案的被动消费者,任由我们的思维肌肉萎缩,还是利用它来将我们自身的思维、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向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选择权在你我的手中。

未来既不属于那些固步自封,停步不前,拒绝人工智能的人,

也不属于那些盲目接受它的人。

未来只属于那些学会与人工智能共舞的人,

那些善于在创造性地利用其力量的同时,发展和强化人类独特性及个体自身独特性的人。

您说,是这个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