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言模型时代de对话式学习

对话式学习是将“对话”置于学习过程中心的一种学习方式。

对话式学习倡导者认为,学习并非个体被动接收和存储信息的过程,而是学习者通过与他人的语言互动,主动探究、协商意义、共同建构知识和理解的社会性过程。

在当前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对话”自然就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人与聊天机器人之间的对话。

对话式学习思想源远流长。

其思想火花可以在不同文明和时代的智慧中均可找到:

古希腊,通过一系列探究性的提问,苏格拉底引导对话者检查自己的信念,暴露思维中的矛盾,从而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

20世纪苏联心理学家利维·维果茨基(Lev Vygotsky) 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高级心理机能来源于社会互动。

他所提出的“最近发展区”(ZPD)理论认为,学习者在“更有能力的他人”(More Knowledgeable Other)的帮助下,可以通过对话和协作,达到其独立学习无法企及的高度 。

米哈伊尔·巴赫金(Mikhail Bakhtin) 的对话理论(Dialogism)则认为,意义是在不同声音、不同视角的对话中产生的。

任何话语都是对之前话语的回应,并期待着未来的回应,理解本身就是一种对话行为。

因此,对话式学习的本质,是从“独白式”的知识传递转向“复调式”的意义共建,知识传递从单向、权威主导的模式,转向多元主体平等参与、共同创造意义的模式。

大语言模型的出现,并非仅仅是提供了一个新的教学工具,

而是从根本上改变了实现对话式学习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及性,从而驱动其在整个教育生态中的复兴。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得机器的文本生成、人机对话和逻辑推理能力得到极大提升,也催生了对话式人机协同学习这一新型学习方式。

因此,在2023年12月,在深圳,在由香港中文大学和蒲公英教育智库联合主办的第一届神仙湖论坛上,自留地君就曾指出,

“大语言模型让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传统的对话回顾教育生态,再度成为人类学习的主流。”

王一岩,刘淇,郑永和2024年第11期发表在《中国电化教育》上的题为《对话式人机协同学习:本质内涵与未来图景》中指出,

“对话式人机协同学习旨在通过人机之间的多轮对话和双向反馈,激发学生与机器的思维碰撞,引发学习者的认知冲突和自主建构,逐步达成对所学内容的共同认识,探索对复杂问题的最优解,实现学生智慧和机器智能的共同增长。”

展望未来,对话式学习呈现出如下四个方面的演进趋势:

1、从工具性对话到建构性对话:

对话式学习正从简单的问答工具向知识建构的重要方式演进 。

未来的对话式学习将更加注重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知识建构,而不仅仅是信息获取。

事实上,对话式学习以及其他的学习形态,都可以说是建立在学习者的自主性、自觉性和主动性的基础之上的。

2、从单一模态到多模态对话:

随着多模态大模型的发展,对话式学习将从单一的文本对话向包括文本、图像、音频和视频在内的多模态对话演进 。

与豆包的“语音通话”,使得这种多模态对话式学习变得简便易行。

3、从人-机对话到人-机-人协同:

未来的对话式学习将不仅限于人与机器的对话,还将包括人-机-人协同的复杂学习环境 。

4、从封闭系统到开放生态:

对话式学习正从封闭的系统向开放的生态演进,包括学习内容、学习工具和学习社区的开放 。

在大语言模型时代,对话式学习正在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它不仅改变了我们获取知识的方式,也改变了我们思考和创造的方式。

通过与大语言模型开展高质量的对话式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适应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当然,我们必须意识到,对话式学习是一个复杂的高阶认知过程,涉及诸多核心能力,比如,提问的能力、对话管理能力、信息评估能力、知识整合能力、元认知能力等等,培养学习者的这些能力,对于培养面向未来的对话式学习能力至关重要。

您说,是这个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