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亦称“教-学-评一致性”。
它是指在课程实施中,以清晰的目标为核心,通过系统设计使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对学习效果的评三者之间保持目标、内容、标准的高度匹配,形成动态反馈与持续改进的闭环机制。
“教学评一体化”是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对学习的评价三者置于同一目标体系之中,通过动态、循环的反馈机制,使教学、学习与评价三者目标一致、过程融合、功能互补,从而形成一个整体的教学系统,以确保课程目标与核心素养的有效达成 。
一句话,“教学评一体化”是一种以课程标准为基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形成性评价为纽带,将教学、学习与评价有机整合并不断循环改进的系统设计思想。
“教—学—评”一体化思想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国际上掀起的“基于标准的教育改革”运动,旨在追求课程的设置、实施、评价的一致性。
据说,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科恩(Cohen)最早提出了教学一致性的概念,用来描述教学实践和结果之间的匹配程度。
后来,美国教育评价学家韦伯(Webb)对一致性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详细阐述,奠定了当今人们对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基本理解。
也有人认为,教学评一体化的概念最早由日本学者水越做行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强调将教学活动和评价活动有机融合,形成动态循环体,发挥反馈与导引功能。
2013年,在《课程·教材·教法》第一期刊发的崔允漷教授的题为(《教-学-评一致性:意义与含义》中,崔允漷教授指出:
“教-学-评一致性是指教师在特定课堂活动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对学习的评价三者之间围绕共享目标协调一致,确保教学有效性。”
我国发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明确提出了“教—学—评”一体化的概念。
教育部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也明确指出:
“强化评价与课程标准、教学实施的衔接,推动教学评一体化设计,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与改进功能。”(教育部文件,2022年4月)
素养的培养与评价必须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形成”教学评一体化”的闭环。这意味着教学活动服务于目标,评价方式对应于目标
在英语教育研究文献中,与“教学评一体化”对应的表述通常为“integration of teaching, learning and assessment”或“alignment/unity of instruction, learning and assessment”。
教学评一体化的核心是通过评价嵌入教学过程,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教学评一体化,涉及教与学的关系,教与评的关系,学与评的关系。
教学评一体化就是要兼顾这三者之间俩俩的关系。
教学评一体化的本质是 “目标引领下的协同”——目标是 “靶心”,教学是 “射箭的过程”,评价是 “看是否射中靶心”。
教、学、评,每一步都需回答:
“这个设计是否能帮助学生达成目标?”
“这个评价是否能准确反映目标的达成度?”
只有让三者始终指向同一 “靶心”,
才能实现 “教得有效、学得扎实、评得精准”。

黎加厚、盛群力、焦建利
在杭州,与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和浙江大学盛群力教授欢聚后合影留念,很是开心。
与两位先生上一次齐聚,是十多年前在西湖边上了。
往事不堪回首啊!

7月30日,甘肃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