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人工智能死亡之轮”

这些年,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是全球热点。

当下,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是大国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2025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要求以教育数字化开辟发展新赛道、塑造发展新优势,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

4月,为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教育数字化为重要突破口,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发展新优势,全面支撑教育强国建设,教育部等九部门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

近年来,我国各省市接连制定相关工作方案,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集中发力,促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5月,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了《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和《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两项指南,力图科学规范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应用,进一步落实培养具有人工智能素养的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 

一线大中小学纷纷采取措施,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教育应用。

然而,也有不少教育研究人员和一线教师呼吁,在响应国家和地方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政策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理性思考,坚持《教学法第一,人工智能第二:从技术盲目崇拜的“技术优先”思维,迈向教育本质回归的“教学法优先”思维》,避免陷入技术决定论的泥潭。

回顾教育科技的历史,在过去的100年间,每每有新的教育科技出现,将其应用于教育之中,变成了研究的热点,

而之前的那些炙手可热的技术,便像“猴子掰苞谷”一样,从技术狂热者的腋下,丢在了地上。

也有学者指出,我们在大中小学创新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必须警惕陷入“人工智能死亡之轮”。

澳大利亚学者 James Bedford,在上图中,就指出了这种,“教师用AI 备课设计作业”,“学生用AI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再到老师收到学生的作业之后,“用AI 批量批改学生的作业”。

这些年,将人工智能应用于作文教学,是深受一线语言教学关注的重要课题。可是,我们用AI辅助教学,并不只是希望学生写的更快,写得更好。

而是希望通过人工智能的创造性应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用AI 辅助写作教学,教师可以怎么做?

用AI 辅助写作教学,到底应该怎样拿捏好这个度?

7月17日晚7:30分,我们团队成员,孙驰曦将会和中小学语文教师一起直面这个问题。欢迎感兴趣的朋友参加!

黄山脚下,新安江畔    Photo by Johnnie Wal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