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井喷,学校和教师怎样应对?

书接上回,我们继续聊 KK。

在由中信出版集团2025年6月出版的《2049:未来10000天的可能》一书中,KK 提出了关于未来世界的5 个核心概念——镜像世界、类人智能、AI 助理、互见性以及内容井喷。

Kevin Kelly. Photo from TED

其中,有关内容井喷,其核心观点有:

1.  未来的 25年将是一个内容井喷的时代,一个延续过去 20 年信息爆炸、内容超级繁荣、个性化创作日益普遍的时代。 

在自留地君看来,如果KK 所言为真,那么,这个内容井喷的时代实际上正在倒逼学校教育进行范式革命,从”教什么”转向”怎么学”,从知识存储转向意义建构。

因为,课程内容更新速度已明显滞后于知识生产速度,现有教材体系难以整合爆炸性增长的新知识;教师权威受到挑战,学生通过多元渠道获取的信息量可能超过教师掌握范围;信息过载导致学习注意力分散,基础教育面临”广度与深度”的两难选择。

2.  AI 将直接影响出版行业。随着功能强大的 AI 助理的普及,人们可以让 AI 助理阅读所有的书,因为它对用户非常了解,所以可以在与用户互动的过程中找到每本书对用户来说最新颖的那部分内容,并将其推荐给用户。

AI推荐算法可能加剧”信息茧房”,学校教育必须构建”基准知识框架”,确保所有学生掌握必要的共同知识基础,同时保留个性化探索空间。 

AI的精准推荐能力将倒逼教材设计从”标准化”转向”模块化”,每个知识点需要预设多维度的认知接口,以适应AI的个性化提取。

展望未来,学校和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三种能力:对AI推荐内容的批判性审视、跨文本的关联思考能力,以及建立个人知识体系的元认知能力。

3.  未来的书将是一个人类知识的大合集,书与书之间可以互相连接,每本书都带有各式各样的超链接,把所有知识都串联起来,形成一个 Meta(元)文本 /Mega(超大)文本,就像一本“总书”,一本汇集了人类智慧的书。 

依照KK 的逻辑,未来,传统线性课程体系将被”超文本课程”取代,学科边界转化为可动态重组的”知识节点”。

这就要求学校重新设计教学框架,在保持知识系统性的前提下,发展”跳转式学习”的教学策略。

4.  未来 25 年,好莱坞将再次被颠覆。好莱坞电影的投入巨大,AI则会让影片的呈现变得更加容易,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编剧和导演。在未来,一人电影、粉丝电影将变得十分流行。 

依照此逻辑,学校需将”视觉叙事能力”纳入核心素养体系,艺术教育需重构培养路径,既要保留传统技艺的深度学习,又要增设AI协作创作课程,强调”人机协同”的创意管理。

5.  未来的AI会使各种创作/制造的门槛都可能被降低,未来在更多领域都会出现乔布斯和马斯克那样的人物,因为优秀的点子、疯狂的想法,会更容易被实现。 

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意民主化现象迫使学校重构教育生态。学校将实现从”知识传授”向”可能性教育”的教育目标的价值转向。

学校将不仅仅是“已有知识的讲习所”,而是“探索未知”和“突破可能性”的反应堆。

6.  对创作者而言,有两个关键点:首先是做好自己,兴趣驱动而不是简单的利益驱动,专心做好自己感兴趣也擅长的事情;其次是找到真正喜欢你、愿意支持你的粉丝,这需要足够大的受众群和更好的匹配机制,当然也需要更多的交流和一定的运气。

 KK的这个观点,其实揭示了教育本真的回归。

“兴趣驱动”的深层教育价值,内源性动机比技能训练更能抵御AI替代,只有专注领域深耕形成”认知护城河”,非功利性创作往往产生突破性创新。未来学校的可能形态是“创作者孵化生态”。

7.  镜像世界会更加高效地将高质量的内容与感兴趣的用户匹配起来。全世界的人都是潜在的受众,传播的长尾效应会非常明显。当然,镜像世界也会保留不小的随机性和偶然性,给创作者和粉丝带来惊喜。 

展望未来,学校教育供给将呈现一种可以称之为“精准滴灌”的特征:

每个知识点都能找到最匹配的学习者;每位教师可锁定最具共鸣的学生群体;教学资源实现动态最优配置。

8.  镜像时代,还有一个会迎来大爆发的领域,那就是数字虚拟人。在 25 年内,每个人都可以以自己为模板创造出逼真的数字虚拟人。 

数字虚拟人将推动教育进入“虚实共生”时代。

师生通过数字分身实现个性化教学与全天候学习,形成双轨互动模式。

这一变革使学校从物理场所升级为”认知生态枢纽”,重构教育本质——教师成为虚拟分身的设计者,学生转为数字自我的管理者。技术驱动下,教育需在个性化与普适性、效率与伦理间寻找新平衡。

9.  当 AI 被广泛运用时,我们需要重新定义真实。它将改变我们在大众传媒时代所形成的“眼见为实”的标准。AI 时代出现的各种深度伪造(deep fake),需要我们检验每一个消息源。我们得先假设我们看到的照片或影片都是假的,直到我们能证明它是真的。

学校教育需构建包含多模态验证、数字痕迹分析和算法推理的新型批判性思维框架,重点培育学生的认知弹性与延迟判断能力。

课程体系必须新增生成式AI原理、深度伪造实验等模块,将媒介素养教育从信息甄别提升至数字情境意识层面。

教学评价标准应从知识掌握转向证据链构建能力、信息溯源系统性等维度,帮助学生建立”验证优先”的思维定式。

这本质上是在培养适应后真相时代的认知抗体——既能理解AI生成内容的运作逻辑,又能保持开放而审慎的认知立场,在技术幻象中锚定事实的基准。

Kevin Kelly (Photo from TED)Photo by Johnnie Wal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