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持续交流,却未参与社群;
我们不停地搜索,却没获得真正的知识;
我们储存海量数据,却未曾记录记忆;
我们不断地涨粉,却难以建立持久的友谊,未曾与他人相遇。
我们留下大量数据,却形成不了稳固的回忆……
德语世界的哲学明星,韩裔德国新生代思想家韩炳哲,在新作《非物:生活世界的变革》中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
工业革命让物变得无处不在,而信息时代的到来则让非物逐渐取代物的地位。
今天,我们正处在从物时代向非物时代的过渡!
我们不再栖息于地球,也不再栖息于天空之下:这些正在被谷歌地球和云端所取代。
陆地秩序正在让位于数字秩序,物质世界正在被非物质世界所取代——一个不断扩张的信息和通信“信息圈”,它取代了物质,抹去了我们生活中所有的宁静与平和。

韩炳哲对信息圈的批判凸显了我们日益沉迷于信息和交流所付出的代价。
信息就是这样发展出一种既不稳定又不持久的生命形式。
随着我们越来越沉迷于信息圈,我们逐渐失去了那些提供稳定居住环境、保障人类生活延续性的事物的魔力。
信息圈看似赋予我们新的自由,但它也创造了新的控制形式,并将我们与那种与在现实生活中行动紧密相连的自由隔绝开来。
这本书的章节,“智能手机”、“自拍”、“人工智能”、“非物”等等,实际上都只是一些并列的短文,通常可以独立阅读。
这也意味着概念经常重复,有时甚至使用相同的词语。
事实上,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作者利用这些短文反复讨论同一个主题,那就是:现实的非物质化。
海德格尔认为,我们之所以为人,是在于此在(Dasein),即我们处理事物的方式;然而,信息圈却废除了此在,将我们塑造成脱离尘世、无手的“信息狂”、“信息狂”和“数据性欲者”。未来的无手之人,存在于信息圈这个脱离肉身、贫瘠的空间中。
信息圈与非物(即信息)相结合,剥夺了人类的自由、自主性、沉默、社群、知识、关怀和历史。
韩炳哲认为,由于被剥夺了他人的存在、声音、触觉和情感,数字沟通削弱了社群,麻痹了我们对具体体验的感知。
韩炳哲认为,信息锻造者非但没有建立社群,反而陷入了自我展示、自我指涉和自我塑造的持续游戏中。
我们听到的是自身声音的回响,而不是倾听他人的声音。

开篇,韩炳哲引媒体理论家维兰·傅拉瑟的话:
“在当下,非物全方面地涌入我们的周遭世界,它们正驱除着物。人们称这些非物为信息。”
由此来看,韩炳哲笔下的“非物”当是指信息。
韩炳哲对于“非物”的定义是含混的,是高度描述性的。
在书中,信息是“非物”;对于剩下的实在,韩炳哲把确定性、稳定性这些优秀的品质赋予他所欣赏的“物”,其余的那些实在则是“非物”。
作者似乎将“物”(物质)与“非物”(信息)对立起来了。
事情并非如韩炳哲所暗示的那样,在“物”与“非物”,在物质与信息的关系上,“非物”(信息)必须要由实体(物)作为载体来承托或实现,也就是说,“物”(实体)先于“非物”(信息)而存在。
纵观全书,对于“非物”,韩炳哲站在了否定的立场。
书中,韩炳哲50次提到“今天”,每次都暗示过去比现在更好。
从消极的意义上来说,而削弱了这些见解。
作者似乎从未努力地去思考信息技术的积极方面。

Byung-Chul HanI
Practise Philosophy as Art
作为韩国哲学家、作家同时也是文化研究专家,韩炳哲出生在韩国,现居于德国柏林。
他是当代思想界最受尊敬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位在艺术界拥有广泛追随者的哲学家。
他最初用德语撰写的著作探讨了异化、孤独、现实的碎片化和瓦解等长期存在的现代社会现象,以及科技在滋生诸多弊病中所扮演的角色,他的作品聚焦于我们生活的世界,包括科技对我们生活方式的影响、过度工作的文化,以及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后果。
以其批判当今科技社会而闻名,这些著作既受到关注,也招致质疑。
《非物:生活世界的剧变》是一场美学上的呼吁,韩炳哲呼吁我们与世界的关系“重新浪漫化”并“重新物质化”。
通过韩炳哲的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自己和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活得更通透、更明白。
韩炳哲表达了一些引人入胜甚至颇具智慧的观点,尽管其观点略显道德化,但是,如果我们把他的文字贴近心扉,仔细地闻一闻每一个书页,用心聆听它温柔的声音,我们就能铭记与世界的联系,并关爱这个世界,而不是沦为服务于榨取式新自由主义的无意义存在。

Photo by Prof. Deng Yanr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