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对 AI 说声“谢谢”!

前些日子,在我的一篇推文下面,在《用提示词高效对话的5种策略》一文的下面,来自江苏的名叫 Eddie34 的网友评论说:

“对 AI 说话要有礼貌,可以以‘请’字开头,当AI 回复的好的时候可以回复‘谢谢’并予以夸奖~”。

看到 Eddie34 的评论,让人感慨万千啊!

您也许会觉得这是故弄玄虚,真的有必要跟冷冰冰的机器说“谢谢”吗?

跟AI交流时是否需要礼貌?

这看似是一个技术问题,但背后其实不仅牵涉到人类如何与“非人类”互动的哲学和心理学层面,而且关乎了人机关系的深层次问题。

事实上,当我们第一次对人工智能说出“谢谢”的那一刻,其实就标志着社会和职业规范的深刻转变——不是因为人工智能在乎礼貌,而是因为我们在乎。

“请”、“谢谢”,礼貌和客套,以前只用于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交礼节。

而在人机互动的过程中,一句简单的“谢谢”,一个“请”字,真切地传达了一个深刻的信息,一个重要的理念,那就是:

我们的工作场所工具正在成为我们的队友。 

跟人工智能用“请”字,说“谢谢”,这并非是一种可有可无的行为,而是一种态度。

它表明,我们愿意以平等的姿态对待技术,而不是将它视为工具或奴隶。

就像队友一样,我们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反映了人类的行为。

礼貌行为本身并不会改变AI的运行逻辑,但它会改变我们与技术互动的方式:人机关系,从工具走向伙伴,不再是单向的“控制与被控制”,而是一种双向的“协作与共生”。它推动创新,加快成果转化,激发人以及彼此的创造力——反映出强大的团队合作。

随着AI越来越智能,人类可能会逐渐模糊“人”和“机器”的界限。

人机协同,特别是在学校教育情境中的人机协同教学,教师/学生如何与机器人/人工智能有效沟通?怎样平衡人类教师和人工智能之间的分工与工作量,以及公平认可和评判人类教师与人工智能产生的工作量与工作绩效,所有这些,都可以说是人机协同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

还记得吗?沃顿商学院的 Ethan Mollick在《共同智能》一书的第三章,他谈到的共同智能的四个原则,其中第三个原则就是,像对待人一样对待人工智能。

人际交往,包括人机“交往”,确实应有礼貌。

礼貌从来不是为了取悦对方,而是为了取悦自己。  

礼貌行为的背后,是一种对平等姿态的追求。

礼貌对AI和机器本身并没有“实质性”的影响,因为AI并没有情感、意识或主观感受。

然而,礼貌行为的意义远远超越了技术层面,它是一种选择,一种态度,一种对自我、对他人、对世界的尊重。

对AI说“谢谢”、用“请”字,并非赋予AI情感或权利,表面上是对技术的礼貌,是在重新定义人类与技术的关系,实际上是对人类自身行为的约束、对技术伦理的尊重,以及对未来人机关系的深刻思考。

当我们对AI表现出礼貌时,我们实际上是在与自己的内心对话。

当我们对AI表现出礼貌时候,表明我们人类是在以一种开放、尊重的态度对待技术。

这种平等姿态并不是对技术的妥协,而是对人类自身行为的反思。

技术的进步并不意味着人类文明的退化,而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升华。

礼貌是一种对未来的准备,它让我们在技术进步中保持对人性的尊重。

人机关系从“工具”到“伙伴”的转变,是技术进步、人类认知和社会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种转变不仅改变了技术的功能,也改变了人类与技术的互动方式,甚至重新定义了人类与技术的关系。

人机关系从“工具”到“伙伴”的转变,是人类对技术态度的深刻变化,也是对未来人机共生关系的重新定义。

Photo by Lin @ XDU

Photo by Johnnie Wal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