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教育技术自留地,在推文《英国首个无教师课堂9月开课》中,自留地君曾介绍过,
英国的一个在伦敦市中心,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教育正在进行。
一所没有老师、由人工智能 (AI) 掌管的学校不再是一个未来的梦想,而是当今的现实。
果真如此吗?它会不会是人类教育科技史上的又一个“狼来了”的故事?
这个雄心勃勃的项目被称为“无教师教室”/“无教师课堂”(Teacherless Classroom),它让我们看到了人工智能在改变我们所熟知的教育方面的潜力。
位于伦敦市中心的私立学校大卫·盖姆学院 (David Game College) 已进行了近 6 个月的试验,学校通过人工智能平台向学生传授 16 岁学生参加的 GCSE 国家考试的核心课程科目。
这种被称为“无教师课堂”的创新方法不仅仅是一种转瞬即逝的趋势,更是教育方法的重大转变,吸引了教育工作者、政策制定者和学生的关注。

据报道,早在1963 年,一份名为《大众机械》(Popular Mechanics)杂志最早使用 “无教师课堂 ”(Teacherless Classroom)这一短语。
之后,在计算机普及和流行的年代,在在线教育和网络教育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以及在微课、慕课、翻转课堂大行其道的那些日子里,“无教师课堂”(Teacherless Classroom)的理念、项目和行动,时不时地会升温,热度不减,流行一阵子。
而今天,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大背景下,无教师课堂的理念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了。
还记得当年誉满全球的“墙上的洞”的实验吗?
苏加特拉·米特拉教授(Sugata Mitra)现任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教育、交流和语言科学学院的教育技术教授。
1999年初,苏伽特·米特拉是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NIIT)的首席科学家,具体负责“公共空间智能终端机”(相当于现在高铁站里的自动售票机)项目的开发工作。NIIT位于新德里的办公大楼紧邻着卡卡基贫民区。
苏伽特·米特拉和他的几位同事在办公大楼的外墙上安装一台只能通过鼠标操作的电脑,屏幕面向荒地,电脑离地一米左右,外罩金属盖子,既确保电脑安全,也方便孩子们使用。
经过几个月的观察,他得出了一个结论:
给孩子们一个工具,在不受监督的情况下,他们可以自学上网,学习新知识。没有教师,没有课堂,学习照样可以进行。这就是“自我组织式学习”(Self-Organized Learning)。

2017年杭州白马湖国际会展中心,共同应邀出席第五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
在过去几十年,从“墙上的洞”,到“云端学校”,在世界各地,苏伽特·米特拉先生一直在坚持不懈地探索、拓展、和深化他的自我组织式教育实验。
其实,古今中外,类似的自我教育的观点,可以说是层出不穷。
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自留地君的导师,南京大学桑新民教授就始终主张,“最好的学习是个性化学习,最好的教学是对话教学,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魏书生老师更是这样一位践行自我教育的大师,他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作为他教育的准则。
近年来,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很少有应用像其在教育领域的作用一样引起如此多的兴趣和争论。
2010 年代中期,人工智能驱动的课堂(没有传统的人类教师)的概念首次在学术界引起重视。
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自然语言处理 (NLP)、机器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算法的进步。 伦敦最突出的人工智能课堂案例之一是伊斯灵顿区的 Rise Academy。
该校于 2023 年启动了人工智能试点项目,面向 7 年级学生。
2024年,伦敦成为这项教育实验的中心,在小学和中学启动了多个试点项目。
在这些课堂中,人工智能课程通过一个名为“EduBot”的平台进行授课,该平台负责从教授数学到评估创意写作作业等所有事务。
去年9月,大卫盖姆学院的无教师教室项目中,有20名学生参与,每人每年需支付约27,000英镑的学费。
学校为他们配备了3位人类教师作为学习顾问(Learning Consultant)。
大卫盖姆学院的无教师教室的教学方式就像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独特的AI导师。AI系统会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
就像一位细心的辅导员,它能够精准地找出学生的优缺点,并打造出最适合的学习计划。
无教师课堂项目的核心是一个复杂的人工智能平台,它充当着向导、导师和评估者的角色。
学生通过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和交互式白板等设备与人工智能互动。人工智能提供内容、回答问题、布置作业并跟踪进度。
其目标不仅要探索人工智能是否可以取代传统教师,还要增强学习体验,使其更贴近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尽管人工智能提供了许多好处,包括个性化学习和更大的可访问性,但它也提出了关于人类教师的作用、数据隐私和公平性的重要问题。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在技术创新和人为因素之间取得平衡至关重要,这使得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
英国完全由人工智能(AI)驱动的无教师教室正在成为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凸显了政府推动在教育中使用人工智能的潜力和风险。
在美国,人工智能“无教师”特许学校的新领域得到了州政府官员的褒贬不一的评价。
总部位于德克萨斯州的 Unbound Academy 自称是美国第一所针对 4 至 8 年级学生开设的虚拟免学费特许学校,该校采用人工智能来教学,可以针对学生个体进行个性化教学,而不会出现传统学校教学中有时会出现的“挫败感”。
亚利桑那州批准了一所人工智能学校,而宾夕法尼亚州却拒绝了一所学校的申请。
尽管无教师课堂的浪潮似乎永无休止,学生自主学习的目标仍是一个梦想,无教师课堂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近。
两位荷兰学者的一项研究就曾经对这种浪潮的蔓延提出了不同的声音。
2013年,在对在线和自主学习的研究回顾中,保罗·基尔施纳(Paul A. Kirschner)和杰伦·范·梅里恩博尔(Jeroen J.G. van Merriënboer)得出结论,学习者是自我教育者的想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都市传说(Urban Legends in Education)。
在这篇文章中,两位作者批判性地审视了教育界关于学习者、学习和教学本质的三个普遍存在的“都市传说”,并探讨了教育和心理学研究对这些传说的看法。这三个传说可以看作是一个中心主题的变种,即学习者最了解情况,他或她应该是自己学习的控制力量(the learner who knows best and that she or he should be the controlling force in her or his learning)。
第一个传说认为学习者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他们天生就知道如何从新媒体中学习,而“旧”媒体和教学方法对他们来说不再有效。
第二个传说是人们普遍认为学习者有特定的学习风格,教育应该个性化,教学方法应该与学习者的偏好风格相匹配。
最后一个传说是学习者应该被视为自我教育者,他们应该最大限度地控制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轨迹。
文章最后,两位作者总结了这些传说流行、如此普遍和如此难以根除的可能原因。
他们表示,研究表明,尽管技术使信息获取变得民主化,但学生并不一定具备评估、选择、处理和组织信息的技能。学生可能每天都在搜索网络,但“解决信息问题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项重大的,甚至是不可逾越的认知努力。”
新一代人工智能到底会对学校教育产生怎样的深渊影响,我们还有待进一步地观察,
但是,在自留地君看来,以下几点可以说是明确的:
在自留地君看来,技术不会淘汰教师,过去不会,现在不会,将来也不会。
不过,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善用人工智能的教师,被人工智能赋能的教师,可以以一当十,以一当百当千。
为此,善用人工智能的教师注定会淘汰固步自封,不用人工智能的教师。
未来的教室将与我们今天所知道的教室截然不同。
无教师课堂并非没有教师,只是没有了“齐步走”式的滔滔不绝的“讲师”,它更多的是倡导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借助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自我导向学习,借助人工智能“用自动化践行个性化学习”。人机协同教学注定会成为课堂教学的新常态。
“无教师课堂”是一种人机协同教学,在这方面,学生需要的是学习兴趣、学习习惯、自主学习的方法、自我教育的能力、意志力等等。
而对于教师而言,在“无教师课堂”里,并非无所事事,而是要主导教学,人机协同,分工合作,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与人的生物智能的优势,全面提升学校教育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水平。
AI 重塑学校,师者何以为师?
培养未来教师的师范大学的教师,何以为师?
对此,培养未来教师的师范大学准备好了吗?
Kirschner, P. A., & van Merriënboer, J. J. G. (2013). Do Learners Really Know Best? Urban Legends in Educa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48(3), 169–183. https://doi.org/10.1080/00461520.2013.804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