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重塑千行百业。
这是此时此刻正在发生的事情。
可是,人工智能究竟是如何重塑千行百业的?
世界经济论坛《未来的工作报告2025》中,对人机协作的分析。

Human-Machine Frontier(人机边界前沿)指人类与智能机器在技术协作、认知交互和伦理关系中的动态边界,反映双方能力互补、协同模式与价值冲突的平衡点。
图中所示,世界经济论坛2025年未来工作报告中关于人机协作前沿的数据。
报告预测了当前以及到2030年,任务完成方式的变化,具体分为三类:
主要由技术(机器、算法等)完成、主要由人完成、以及人与技术的结合。

根据预测,到2023年,主要由技术来完成的任务,从2025年的22%,增长到34%,相比现在增加了12个百分点。主要由人来完成的任务,从2025年的47%,减少到33%,相比现在减少了14个百分点。而由人与技术结合完成的任务,从2025年的30%,增长到33%,相比现在基本持平,小幅增长了3个百分点。
世界经济论坛《未来的工作报告2025》关于人机协同的分析,给予我们以下三个方面的思考:
1、技术在任务完成中的比例预计将显著增加。
这表明自动化和人工智能技术将在更多领域取代或辅助人类工作,特别是在那些重复性高、规则明确的任务中。
2、随着技术完成的任务比例增加,人类工作的性质也将发生变化。
更多的工作将需要人类进行创新、战略规划、情感交流和复杂问题的解决,这些是机器难以替代的领域。
3、随着技术在任务完成中的比例增加,某些职业可能会消失或转型,而新的职业将会出现。
这将导致就业结构的调整,需要政策制定者和企业进行相应的规划和支持。
Human-Machine Frontier 的核心在于技术革新与人类价值的动态平衡。
早期人机工程学强调“机器适应人”,而现代技术(如双足机器人、脑机接口)推动机器向“主动协作伙伴”转型。
世界经济论坛《未来的工作报告2025》反映了未来职场中人机协作的发展趋势,强调了技术、人和人机结合在任务完成中的不同角色。
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个人、企业和整个社会都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准备。学校,尤其是职业院校,专业、课程和培养计划,也必须顺应趋势,与时俱进,做出超前的科学决策。
联系人机协同教学,世界经济论坛的这个报告中揭示的观点,对我们有诸多的启发。
在教育领域,教师的角色可能会发生变化。
现在,教师主要负责教学、评估和与学生互动,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助理和机器人会进入教育生态,承担一些重复性的工作,比如,批改作业、提供个性化学习建议、甚至一(学生)对一(教师数字人)的个别化辅导等。这样,教师可以有更多时间专注于教学设计、与学生的深度互动、以及教学中的创造性工作。
依照世界经济论坛的观点,在未来,教师和人工智能助理的合作可能会更加紧密。教师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提供的数据分析,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困难,从而调整教学策略。
同时,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可以提供一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不过,这种合作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技术能力,能够有效地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学校需要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支持。这种人机协同的趋势可能会对教育公平产生影响。
如果只有部分学校能够负担得起先进的人工智能工具,可能会加剧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因此,政策制定者需要考虑如何确保所有学校都能公平地获得这些技术资源。
展望未来,教师和人工智能助理/机器人的合作分工、团队教学、联合教学(Co-teaching)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和教师培训,应当开设《人机协同教学》课程。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跟帖分享您的高见!

上午在103教室,得空来一起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