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一日千里,生成式人工智能重塑千行百业。
这几个月,DeepSeek一路飞奔,全球瞩目。
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企业组织、高等院校、甚至中小学宣布接入deepseek,在教学、科研等领域构建“教育大脑”,为教学、科研、校园办公注入新动力,为教育数智化变革进一步注入“智慧基因”。
随着人工智能成为教育新基建,以新一代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教育科技成为学校教育发展的核心生产力。
学校究竟应该如何推进学校数字化转型,在技术狂飙突进的背后,接下来要着手的重点到底是什么?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哪些?
1、全面提升师生的人工智能素养
学校部署了DeepSeek模型,推出DeepSeek R1满血版,率先实现教育场景落地。
可是,要真正实现落地,教师、学生以及学校的所有管理人员的人工智能素养的提升,便成了当务之急。
《环球时报》上周四从深圳大学获悉,深圳大学近日推出一门基于中国科技初创公司DeepSeek的人工智能课程,内容重点介绍其技术优势,同时也深入探讨其在安全隐私、伦理考虑等方面的挑战。
据悉,这是深圳大学第一门基于DeepSeek的人工智能课程。
自留地君所在华南师范大学,本周开始面向四个校区的教师,将推出系列的《智能升级,何以为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人工智能系列通识课》,力图全面提升教职员工的人工智能素养,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教育和师范教育注入“第三种智能”,深化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2、系统梳理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业务
高等院校依托先进的算力设施,实现了从模型部署到场景适配的全流程自主可控。
要真正实现“联网版”全覆盖,“本地版”全国产,“AI助手”全场景,打造全校师生智能化科研与教学新生态,其实有很长的路要走,有大量的工作,包括研究工作要做。
如何将生成式人工智能整合到学校的各项业务之中?这些业务如何实现人机协同?
这需要对学习、教学、科研、管理、评价、服务的每一个具体工作具体业务具体流程进行深入研究,系统梳理,在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方能做到学校数智化转型。
毕竟,学校数智化转型绝非部署大模型这么简单。
3、定规立制,强化指引,让生成式人工智能真正落地生根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人工智能进入学校教育生态,并非只有机遇、好处、便利,同时也有严峻的挑战、巨大的威胁、以及传统和习惯被打破不得不去学习和改变的麻烦。
各级各类学校将DeepSeek之类的大语言模型接入学校各项业务,各种系统,必须要对学生、教师、管理人员提供明确的、具体的、可操作的指引
学校希望教师和学生怎么用?怎么用是对的?怎么用有危险和伤害?禁止怎么使用?会有哪些鼓励和处罚的举措?
没有这些,大模型部署之后,会是怎样的结果,可以想象啊!
4、深化研究,加快人机协同智慧学习/教学/管理的发展
有了人工智能教育新基建,大模型满血接入了,如何让这些“血液”在教育系统的每一个子系统的血管中自由流动起来,最艰难的是人工智能教育学。
到底怎么人机协同智慧学习?教师怎样人机协同教学?管理人员如何人机分工密切合作减负增效提质?
学习、课程、教学等一系列的教育学元素因为生成式人工智能这一技术元素的介入,需要系统性重塑和系统性重构。
人工智能飞速发展,教育哲学和新教育学不能拖后腿。
5、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稳步推进
关于这一点,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因为这是不言而喻的。
除了这些,您觉得还应该注意些什么?
有什么地方可能会出现新问题?新挑战?
欢迎您跟帖分享哦!这里先行谢过!

喜花草:娇柔欲滴处,楚楚动人草 Photo by Johnnie Wal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