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安万和他的秦腔剧院点赞

老陕爱秦腔,年龄越大越爱!

读初中的时候,我寄宿在姑姑家。

姑姑一家老小都是戏迷。

姑姑姑父还有我的三个哥哥,说起秦腔,如数家珍。

那个时候,电视还不普及,农村文化生活贫乏单调。

生产大队有一台黑白电视机,周六晚上电视里播放“秦之声”,我便跟着去看戏,一来二去,对秦腔戏也有了一点点了解。

图片源自互联网,特别鸣谢!https://www.meipian.cn/240eftu0

秦腔的剧目多以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为蓝本,涵盖了人生百态、世间冷暖,如《窦娥冤》中窦娥的冤屈与抗争,《赵氏孤儿》中的忠义与复仇,《三娘教子》中展现的三娘的善良、坚韧和伟大的母爱,《斩单童》中那个时代英雄人物的豪迈气概和悲壮命运,《游西湖》中表现的封建社会中被压迫者的反抗精神和对自由爱情的追求等等。

秦腔的音乐高亢激昂、粗犷豪放,具有强烈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秦腔的表演节奏相对较慢,注重细腻情感的表达和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秦腔演员通过唱、念、做、打等表演手段,将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舞台上。

他们的一招一式、一颦一笑都蕴含着深厚的功底和丰富的情感。

跟着溜边听戏看戏,被情节所吸引,为剧情所感染,慢慢地,我也喜欢上了秦腔戏。

后来上大学,校园文化丰富多元,流行音乐、电影、各种社团活动等占据了大量的课余时间和注意力,秦腔这类传统戏曲文化在校园文化中不再是主流文化活动,因此,也就慢慢也淡出了视野。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似乎越来越喜欢秦腔了。

前些日子,刷抖音的时候,被一场露天秦腔演出《兴汉图》深深地吸引。

通过那个短视频,我才知道,那是甘肃安万秦腔艺术剧院的演出。

安万是谁?

1978 年 6 月 30 日安万出生于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老君乡。

9 岁被选中参加村子社火表演,13 岁加入秦腔剧团做幕后工作。

后进入静宁大寨戏校学习三年。因面部患有先天血管瘤,早年在剧团发展受限,但他坚持偷师学艺。

2013 年前后戏曲行业没落,他经历人生低谷。

2016 年开启快手直播,2018 年在粉丝帮助下完成血管瘤手术。

2024 年1月在会宁创办甘肃安万秦腔剧院。

安万主攻须生、花脸,唱戏嗓音宽厚,善于演唱大段秦腔乱弹,表演功底扎实,精准到位。

安万代表作品有《金沙滩》《兴汉图》《斩李广》《下河东》《铡美案》等六十余部戏。

2024 年 1 月安万创办了甘肃安万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甘肃安万秦腔艺术剧院。

2024年12 月 22 日至 31 日,在西安大明宫万达广场及开元剧院,安万带着剧院158位演职人员进行演出。

演出消息一出,吸引了众多戏迷,每天清晨 5 点就有人排队等待演出开始,8 天的演出场场爆满。

传统秦腔演出多是台上演员单向输出,观众安静观看。

安万秦腔借鉴了流行音乐演唱会中的互动,引入了观众参与,引入大合唱环节,让观众从 “看客” 变成 “参与者”,舞台不再有严格界限,强烈的互动性让观众从旁观者变身参与者,极大地调动起观众的情绪。

当熟悉的秦腔旋律响起,台上台下齐声高歌,或激昂、或悲怆的唱腔交织,将现场气氛一次次推向高潮,

安万哭着演唱《兴汉图》哭娘片段,唱哭台下万千观众。

不管是资深戏迷,还是偶尔接触秦腔的新人,都能在齐声高歌中融入现场氛围,释放自身的热情与喜爱。

那感天动地的场面,凝聚着民众对秦腔炽热的爱,也让这古老艺术在当代绽放别样活力,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成为传承地域文化的亮丽风景。

安万确实有着强大的控场能力和现场应变能力。

台上台下共同高歌的震撼场景自带传播属性,无论是现场观众拍摄的短视频,还是媒体报道,都能借助社交平台快速扩散。

安万的秦腔,也似乎遭到了不少批评。

有媒体报道说,“安万唱秦腔,狠的狠死,爱的爱死。”

“狠的人骂他是秦腔一害,祸祸糟蹋了传统艺术;爱的人说他是秦腔奇才,只要安万出场,恨不得巴掌拍成两半。”

安万就是一个传统的民间艺人,

安万的秦腔走的是过去民间传统老艺人谋生的路子。

他承续着老一辈的演艺脉络。凭一身过硬本领,在市井乡间谋生计,把秦腔的火种四处播撒。

安万也秉持着这份质朴与执着,带着剧团辗转各地,田间地头、县城剧场都有他们的身影,用原汁原味、接地气的表演,吸引着当地百姓,既为养家糊口,更为传承那口醇厚的秦腔韵味,让这门艺术扎根民间,延续着旺盛的生命力。

因此,安万应该获得梅花奖!

观众已经把心中的梅花奖颁给了安万和他的剧院。

西安城墙 Photo by Johnnie Wal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