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科技课程实施的教学建议

在新课程标准出台之后,如何教成了紧迫问题。

一方面,新课程标准出台之后,教材编写陆续展开,教师翘首期盼。

另一方面,新课程也将要在各个学校里开始实施了。

可是,到底怎么教呢?

一线教师一头雾水啊!

By Prashant Sharma at Pixabay

在《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第六部分,给出了具体的课程实施教学建议。

这篇推文,我们一起来学习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

“信息科技课程的教学要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导向,以培养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为目标,以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为起点,遵循学生学习规律,系统设计学习活动,突出用信息科技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和知、情、意、行融合发展的成长环境。”

这一段话,可以说是对信息科技课程教学实施的总体建议,虽然文本很概括,但是,确实讲得还是很清楚的。

在这个总体建议的基础上,新课程给出了4条建议,分别是:

1、围绕核心素养确定教学目标

这个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的逻辑是非常清楚的。

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社会责任感。

先把握清楚信息科技课程的四大核心素养,在这个基础上,结合每一个学段的课程内容和重点,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活动,开展教学。

2、推进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创新

这个教学建议,和第一条一样,可以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对于语文、数学、化学等等其他学科,应该也是适用的。

毕竟,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哲学是大趋势。

在教学建议中提出的;“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自然是要突出数字化学习,用好各种数字化设备,开展实验、探究、模拟、仿真,一句话,积极推动自主学习、合作/协作学习,实施任务驱动,采用基于项目的学习和基于问题的学习,让学生从做中学。

3、注重以科学原理指导实践应用

与以往的课程标准相比,这一轮次的新课程标准,尤其是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中,很强调课程结构的逻辑关联,突出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之间的联系。

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既要注重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习,更要探索“场景分析——原理认知——应用迁移”的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使用信息科技去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从问题解决中学习,让学生从做中学,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

4、自觉适应信息科技的快速更迭

这几十年来,困扰中小学信息科技(之前称计算机基础、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问题很多,尤其突出的有:

学生基础和水平参差不齐多起点、独立开课导致的去情景化、一不留神就变成了某家软件企业的跑马场、日新月异快速更迭的主题和内容。

这些问题,确实给一线学科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By S. Hermann / F. Richter at Pixabay

因此,在依据信息科技新课程标准编写教材的时候,必须要保持开放,不依赖于具体的软件,留有拓展和延伸的空间。

只有这样,教材编写出来,才不会很快就落伍了。

教师在课程实施组织教学的时候,才不会无所适从。

By Johnnie Walker via 盗梦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