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游牧:兼顾诗、远方和工作

之前,自留地曾介绍过沙发客。

还记得潘靖仪吗?

那个广东清远姑娘,在大学毕业的间隔年,一边走,一边打工赚旅费,用600天时间,足迹踏遍30个国家,环球世界一周旅行。

在《就这样,她睡了全世界的沙发》推文中,我介绍了她的故事,也专门买了她的书来读,从而对沙发客有了更多更深入的了解。

https://file.daihuo.qq.com/mp_cps_goods_card/v22/index.html

在那之后,自留地君还写过一篇《全球最好的5个沙发冲浪网站》,算是给自己搜集和整理的资料吧!

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另外一类人的生活,他们叫数字游民。

数字游民,英文 Digital Nomad。

中文有很多不同的翻译方法:数字游牧民,数字游牧,数字游民等等。

我选择了数字游民这个译法。

因为数字游牧民,五个字,感觉太长了;数字游牧,感觉中文中“游牧”是动词,不大好指代这类人。

看起来,“数字游民”,似乎更恰当。

据说,“数字游民”(Digital Nomad)这个术语,最初是在 1997 年由 前日立公司的CEO牧本次雄(Tsugio Makimoto) 和 David Manners 出版的一本书中提出的。

在那本书中,他们描述了科技如何让社会回归游牧生活方式。

数字游民是指通过电信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来移动办公,以支持生活和旅行的一种生活方式。

不过,我们依旧不清楚“数字游民”这个词是否就是这本书为此种生活模式所创造的称谓,又或者说,作者是否采用了一个之前人们就已经使用的既存的用语。这个我们目前无从得知了。

简单地说,数字游民,既是旅行者,又是远程工作者。他们往往是在营销、IT 、自媒体等知识经济领域工作的人。

数字游民是指不受国家、城市等空间所局限的远端工作者。他们大多出现在知识经济中,包括设计、写作、营销、内容创作、IT、咨询和媒体。 

有了笔记本电脑和稳定的互联网接入,任何地方,家、咖啡馆、共享办公室甚至图书馆,都可以成为他们工作、生活和放松的地方!

与长时间待在一个地方不同,数字游民更喜欢在满足工作需求的同时,周游世界。

如果说大多数人较有印象的“草原游牧民”是“逐水草而居”的话,那么,“数字游民”或“数字游牧民”则是“逐Wi-Fi 和插座而居”了。

https://file.daihuo.qq.com/mp_cps_goods_card/v22/index.html

有一些相关的概念,但不完全相同。

数字游民或许是背包客,或许不是。因为有一些数字游民是不断地在各地的酒店里迁徙,他们并不都是去睡别人的沙发。

背包客更多的是为了以一种更不同的方式去旅游。而数字游民则是那些兼顾工作和旅游的人士。

数字游民也不一定是自由职业者。

有不少数字游民隶属于某一个或几个不同的企业。

数字游牧民往往最终成为全职自由职业者。

数字游民可能是远程工作者。远程工作者未必是数字游民。

比如,疫情影响,不少人居家远程工作,但这些人不算数字游民。

人们最熟悉 Work at Office。就是去一个固定的地方上班,工作。

在过去一些年,数字游民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

由于疫情原因,越来越多的人体验了在家工作(Work From Home)。

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居家工作是一些世界级企业和时尚人士的工作方式。

不少企业,允许自己的雇员不用去到办公室和写字楼上班,自己居家,或者任何他们其他的地方(Work From Anywhere),只要按时保质完成任务就好了。

https://file.daihuo.qq.com/mp_cps_goods_card/v22/index.html

不过,数字游牧有优势和好处,也有弱势和不足。

比如,数字游民的优势在于可以在远离家乡的地方定居,可以利用生活成本和货币。 虽然数字游牧民享受在任何地点工作的灵活性,但是,其工作的稳定性较差。 

根据美国民意调查公司Pollfish 调查,对1000 位美国上班族的问卷结果发现,疫情期间,尝试过远距办公模式(Remote work) 的美国职员当中,有65% 的被调查者认为,与其回去公司上班,宁愿接受减薪、放弃休假,或是直接转而应征能完全Work From Home (WFH) 的职位。

另据MBO Partners统计,美国数字游民人口不断攀升,从2019年的730万人,增加至2020年中的1090万人,不到2年就增长了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