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式采访:零星时间用文字回应

最近一些日子,频频接受媒体采访。

6月,接受《中国教育报》记者黄璐璐小姐的采访,重点探讨了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学与教,核心聚焦人工智能如何引发教学变革?“学什么”和“怎么教”可以说是两大关乎学校教育的核心问题,“人机共生”背景下“学什么”与“怎么教”究竟发生了哪些颠覆性改变?以及人工智能正在重新定义教学,那么,教师的教学行为应该或者将会发生哪些具体变化?

华南师大焦建利教授:探索“人机共生”的教育路径

《中国教育报》6月8日教育信息化版截图

7月,又接受《中国教育网络》杂志记者陈荣小姐的采访,重点围绕着疫情防控大背景下,高等教育教学发展的新趋势,什么样的在线教育平台是好的在线教育平台?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有哪些应用和突破等等相关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焦建利:重新审视高校教学之未来

《中国教育网络》7月刊封面

前几天,收到陈荣微信,她告诉我采访落地,稿子刊发了!在微信中,陈荣还戏称对我的采访是“焦式采访”。

不仅如此,在她的朋友圈,她还描述了“焦式采访”的简单过程和她采访我的感受!她是这样说的:

“于我而言,与焦老师的采访是一段特殊而有趣的经历。我每隔一两日将采访提纲中拆解后的问题发给焦老师,老师利用零散时间回复,见解深入独到、言语斟酌有力,偶尔几句“调侃”,风趣诙谐。采访历时半月,其间感受到了焦老师治学、为文的严谨认真,而我深受感染,收获颇丰。”

其实,过去一些年,我时不时地接受和完成被陈荣称之为“焦式采访”的采访。

通常,我会和记者约定,由记者在微信中,每日一提问,我自己利用空闲时间和零星时间,用语音或者文字回答问题;语音转文字很方便;这样后期编辑把问题以及我对问题的回应整理出来,就有了采访稿的初稿了!之后,再进行文本旅行或在线协同编辑,几经修改,就可以完成这个任务了!

这样实现采访和被采访,可以有很多的好处:

1、时间是零星的而不是整块的时间;

2、把采访提纲拆解成小步子小问题,不会一下子把被采访者“吓晕”;

3、用文字而不是电话语音或视频,表达采用书面语言,更加理性;

4、因为是在微信中进行的,后期记者整理加工编辑更加轻松;

这不,又有新的任务来了。

前几天,接到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研究室张艳玲主任的邀请,希望我能围绕着元宇宙相关的议题,介绍他们的采访。

希望我们可以再一次尝试、探索和完善这个“焦式采访”!

安藤忠雄设计的和美术馆门前的水之径

画面上是美的总部,背后是和美术馆

​Photo by Johnnie Wal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