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们聊了蒙台梭利和瑞吉欧。
好友梁占华老师说,什么时候有空,也聊一聊华德福吧?!
那今天,我们就一起聊聊华德福教育。
第一所华德福学校创立于1919年,是位于德国斯图尔特的华德福阿斯托里亚卷烟厂为员工子弟建立的一所学校。
1922年,华德福教育创始人,鲁道夫.史代纳(Rudolf Steiner)在英国牛津大学做了一场关于教育的演讲后,华德福教育开始在英国传播。
到2017年,全球75个国家建立了1139所独立的、1857所幼儿园、530所特殊教育中心。
有感于工业化之后人性的失落,鲁道夫.史代纳提出了“人智学”(Anthroposophy)的思想,提醒人们不要被眼睛所见的外在物质所迷惑,而应当去追求心灵及精神层面的世界。
人智学认为,人是由精神、心灵及身体三种要素所组成,其又分属于精神系统、韵律系统及肢体系统,而分别由头、心及四肢三个身体部分控制,也分别掌控思考、感觉及意愿三种心灵功能。
依据对人的理解,史代纳发展出一套循序渐进的教育理论。史代纳认为,人的生命是以七年为周期,一个人在二十一岁时就是一个“全人”,是一个拥有身、心、灵和谐的自由人。
华德福学校的教育理论就是在“七岁周期”的观点上,根据孩子在每个周期中的特色及发展状况给予正确的教育方式。
华德福教育的目标是充分发展学生的思想、身体和灵魂,成为积极参与的社会成员。
华德福教育理念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对艺术和自然的特别关注,以及它与人类的内在联系。
华德福课程还以其将艺术和音乐独特地融入所有学习领域而闻名。
史代纳认为,在教育中关注艺术和自然,会让人更加欣赏生活的“美”:“生活中的快乐和幸福,对所有存在的热爱,对工作的力量和能量——这些都是终身的正确培养对美和艺术的感觉的结果”。
这种对生活的热爱体现在这些强调音乐、艺术和想象力的学校的日常活动中。
就连课堂的审美氛围也体现了“整体”的氛围。每个孩子都受到重视,因为他或她在不同领域的成就,而不仅仅是她或他在数学测试或拼字比赛中的表现。
每个孩子都因他们的成就而受到重视,无论是挂在墙上的精美画作,还是大声朗读的写得很好的读书报告。
这种“以儿童为中心”运动的支持者将所有儿童视为具有自己天赋和需求的独特个体:每个孩子都应该得到同样的关注,给予有天赋和学习障碍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是“特殊的”。
华德福教育强调关注“个人”而不是“群体”。
华德福学校不鼓励在儿童发育过程中使用电视和电脑。相反,他们依靠想象力来娱乐和学习。
华德福教育者不相信电视电脑是教孩子如何思考的最佳工具。
华德福学校通过根据学生的年龄和需求调整课程,努力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
这种让孩子在自己的水平上成长的理念是华德福教育的独特品质,清楚地体现了对“个人”发展的追求。
由于对目前通过主流学习进行的高水平测试越来越不满;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孩子通过艺术、运动和自然体验获得的许多好处;也担心越来越年轻的学生对计算机、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等技术的依赖;越来越多的父母和教育工作者正在仔细研究华德福的方法及其带来的优势。
对华德福教育的批评
华德福学校的许多批评者认为,华德福课程过于宽松和“进步”,因此,学生没有得到充分的挑战和教育。
批评者认为,“以孩子为中心”的教育过分关注每个孩子,从而在帮助一个孩子的同时牺牲了对他人的关注。
同样的,“浪费时间”的论点也被用来反对针对有天赋和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的计划,认为他们会从其他人身上夺走时间。
比如,ED Hirsch 就曾批评这种形式的个体化关注常常导致“个体忽视”(Hirsch,1987)。
许多人认为,对艺术的强调有损于阅读和算术的基础知识。没有阅读和算术的这些技能,学生的定量和分析能力就会受到限制。
批评者还认为,在华德福学校,孩子们没有为标准化考试做好充分准备,因为直到高中后期才引入公式化挑战。
华德福学校实际上是基于人智学的。批评者认为,华德福学校的学生很容易受到“人智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