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童话故事看学位论文中存在的问题

每年春季的这个学期总是最忙的。

在这个学期,新生入学复试、一年级学位课程、二年级选题开题、三年级毕业论文、答辩以及就业,这些事情全部赶在一个学期里了。

真是一年之季在于春啊!

自三月开始,陆续有学生将学位论文初稿交我审阅,最近更是达到高峰,连五一节也真的成了名副其实的劳动节了。

‘一本一本地读,一本一本地写意见,一个一个地讨论。连续看了好几本,慢慢地从中发现了一些共同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恰好可以用几则童话故事来诠释。

Photo by Green Chameleon on Unsplash

1. 歧路亡羊:问题意识与研究目标

有一天,杨子的邻居在牧羊的归途中,遇到了迎面急驰而来的一行车马,羊群因受惊吓而四散。等车马过后,那人把羊唤拢,急忙赶回家。他仔细清点以后发现丢失了一只羊,于是立即召集全家老小,并邀请杨子的童仆一起去寻羊。杨子在一旁不以为然地说:“咳,才丢一只羊,何必兴师动众,派这么多的人去找?”邻人说:“山野、田间岔路多,人少了分派不过来。”杨子觉得这话有理,没有再往下说。他目送着这一行人出了村口。

那邻人带领大家先沿赶羊回家时经过的大路走,一遇到岔路就派一个人沿岔路去搜寻。没过多久,他带去的人被分派完毕,剩下那邻人只身走大路。可是没走多远,前面又出现了岔路。他站在岔路口左右为难。焦急中任选了一条前去的路径。走着走着,只见前面又有岔路。那邻人无可奈何。他看到天色已近黄昏,只好往回走。沿途碰到其他的寻羊人也说自己遇到过同样的困难。

正在家吃晚饭的杨子忽听见外面有嘈杂的说话声,知道是找羊的人回来了。他走出门去问那邻人:“找到羊了吗?”邻人答道:“跑丢了。”杨子说:“你带了这么多的人去找,怎么还找不到呢?”邻人说:“我知道大路边有岔路,所以找羊时多带了几个人。可是没想到岔路上还有岔路。在只剩一个人面对岔路的时候,真令人感到不知所措。”

杨子听了邻人说的这番话,有些闷闷不乐。他眉头紧锁、脸色灰暗、一言不发。那一天大家再也没有见到他露出一丝笑容。杨子的门徒都觉得有点奇怪,因此不解地问:“羊并不是什么值钱的牲畜,而且又不是先生的,您这样闷闷不乐,究竟是为什么呢?”杨子说:“我并不是惋惜丢了一只羊。我是从这件事联想到探求真理也与这些歧路亡羊一样,如果迷失了方向,也会无功而返啊。”

从学生的学位论文来看,普遍存在问题意识不强,研究目标不明确,在问题提出部分,对自己要研究的问题表述不清晰,缺乏明确的、确定的要解决的问题。或者是研究目标不确定,在开题的时候设定的问题是这样的,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文章的展开,作者经常迷失在自己的探索过程中了,时常会发生不断的目标游移的现象。

仔细想来,这不能不说是个教训。

开题环节如果重视不够,对自己要研究的问题以及研究的目标缺乏清晰明确的认识,在研究过程中不通过SEMINAR不断检查自己是否偏离了自己的目标和问题的核心,问题意识的淡漠与研究目标的游弋便了难以避免的现象了。

因此,在学位论文的研究与撰写过程中,至少要做到坚持两个贯彻始终:

一是自开题到答辩不断地反思与检查自己研究的问题要贯彻始终;

二是在起笔撰写到完成定稿过程中不断对照问题与方法、目标与结论要贯彻始终。

2. 天鹅鱼儿和螃蟹:文献综述通病

这个故事是我很小的时候读到的,后来在讲文献综述的时候也曾多次和很多朋友学生讲过。这个故事是这样的:一辆车子陷入泥坑,天鹅、螃蟹、梭子鱼套着车绳,天鹅往上窜,螃蟹横着走,梭子鱼往前蹦,使劲拉车却拉不动。很显然,这个寓言故事是讲齐心协力和团结重要性。小学生都明白这个道理。

从学生的学位论文中看,文献综述部分普遍很长。但多多少少存在这样几个问题:第一,没有很好的做综述,没阅读多少文献;第二阅读了很多,目的不明确,与自己研究的问题关系不紧密;第三,有述无综,只罗列,不分析、比较、鉴别,与自己研究的问题脱节。

这个故事和文献综述有什么关系呢?在阅读学生论文的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的综述象故事中的天鹅、螃蟹、梭子鱼。他会介绍天鹅研究得到A结论,螃蟹研究说B,梭子鱼研究以后,得到了C,分别介绍了很多,但是不集中,不比较,不分析,与自己的研究联系不紧密。这样,综述的意义和价值就难以得到体现,面对天鹅、螃蟹、梭子鱼的徒劳使力,综述对于自己的学位论文的核心这个车子来说,贡献不大。结果综述就变成了悉数各家的看法,天鹅教授说这样,螃蟹先生说那样,梭子鱼说都可以的。结果就是作者自己没有说法。

3. 若石御虎:的运用与论证的力度

一个名叫若石的人在冥山北面建造了一幢房屋。这幢房屋四周山林茂密,没有别的人家,所以若石一家住在那里,生活过得安逸清静。

然而没过多久,他发现一只老虎总是蹲在不远的山崖上朝他的住所张望,因此他的生活像平静的湖面落下了一块大石头那样,顿时起了波澜。若石全家因为老虎的出现而人心惶惶、坐立不安。作为应急的措施,他一面带领全家老小日夜监视老虎的动向;一面用日出鸣锣、日落燃火和夜间摇铃的方法驱赶老虎。为了增强防范能力,减少精力消耗,若石一家把篱笆改成高高的土墙;在墙的四周树起一道用荆棘筑成的屏障;在山谷里挖掘了可供防守用的洞穴。这些周全的举措、巩固的设施使老虎望而却步。整整一年过去了,老虎没有从若石家里得到任何好处。

聪明的若石之所以成功的抵御了老虎的威胁,是因为他为了对付“如何有效地防范吃人的老虎”这个问题,为了实现“成功地避免被吃人的老虎所伤害”这个目标,而精心设计的、非常有针对性的、一系列的防御措施。正是这些精心设计的、非常周全的、具有很强针对性的一系列防御措施,才有效地保证了若石一家免受老虎的伤害。

我们在研究中所使用的所有的方法,无不是为了解决我们的问题服务的,无不是为了实现我们的目标而采用的。就行文而言,我们应当象聪明的若石一样,时刻牢记我们的目标,采用多角度、多种方法,有利地论证和支持我们的观点。

在选择这些方法的时候,必须是考虑问题的特点与这个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处理分析、归纳总结,所有这些过程,一是要考虑解决的问题针对性,二是要考虑这个方法在解决这个问题上的有效性。只有既有针对性又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在研究者的恰当运用之后,才有可能帮助我们解决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4.孟贲言勇:做名副其实的研究生

孟贲(ben)是战国时代著名的勇士,他在战场上出生入死,从无畏惧,总是勇往直前,所向披靡,因而常常使敌人闻风丧胆,望风而逃。

于是,有人问孟贲:“生命与勇敢相比,您认为哪一个更重要呢?”

孟贲不假思索地回答:“勇敢!”

“那么,拿显赫的官位与勇敢作比较呢?” 

“还是勇敢!”孟贲的回答斩钉截铁。

 “若用万贯家财与勇敢相比,您认为什么更重要呢?” 

孟贲的回答仍是勿庸置疑:“勇敢!” 

要知道,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生命、升官、发财,这三者都是极其宝贵而且难以得到的东西呀!

可是,在孟贲看来,它们都不可能取代人的勇敢的品质。

在那个诸侯纷争的年代里,孟贲之所以能威镇三军,降伏猛兽,英名远播,这实在是与他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勇敢面对各色各样的挑战与诱惑所分不开的啊!

其实,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在灯红酒绿地都市,能不受虚名浮利的干扰,让自己的眼睛不骨碌碌地打转转,执着地追求自己所迷恋的事业,并做到勇敢地为之献身,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自己的学位论文的分量自己最清楚,我们要反思一下,我们究竟是否执着地追求过,是否清晰明确的知道,我们到底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们真正的专心致志了吗?为之流汗了吗?我们对得起硕士研究生这个学位吗?

5. 大公鸡教游泳:代结束语

大公鸡获得了游泳学教授职称。

开始,鸭们都不相信:鸭们没有一个被评上游泳学教授的,大公鸡怎么当上了呢?

后来,大公鸡把打着钢印的职称证书给它们看,它们才不得不接受了这一现实。

鸭们想,大公鸡既然能评上游泳学教授,游泳学知识一定十分渊博,何不请它来讲讲课?

大公鸡迈着八字步走上讲台,清了清嗓子说:“游泳嘛,这两个字都有三点水,所以,游泳一定离不开水。”鸭们洗耳恭听。

 “有水才能游泳,无水就不能游泳。操场上不能游泳,屋子里不能游泳,房顶上不能游泳,山梁上不能游泳,大树上不能游泳,还有“凡是没有水的地方都不能游泳。

这我们懂!教授,您讲点我们不懂的吧!”一只小鸭忍不住了,大声嚷道。

大公鸡狠狠剜了小鸭一眼,接着讲:“有水的地方也不一定都能游泳。

比如说,油水里不能游泳,开水里不能游泳,泥水里不能游泳,毒水里不能游泳,还有……” 

“教授,这我们也懂。您还是讲讲我们还不了解的知识吧!”一只年轻的鸭打断了它的话。

 “难怪你们只能浮在水面上,想潜到水里也潜不进去呢!你们都是这么的不谦逊,怎么能学到知识?怎么能进步?”大公鸡不高兴地说。

 “教授,我们为什么不能潜进水里去呢?就请您把这个问题给我们讲讲好吗?”一只年纪较大的鸭请求说。

 “这个问题嘛,很简单,”大公鸡扶了扶眼镜,“你们潜不进水里去,原因有两条:第一,身上的毛太多太厚;第二,体内的油太多太厚。”

“我们怎么才能潜到水里去?”

“这个问题嘛,也很简单。第一,把身上的毛拔光;第二,用注射器把体内的油抽出来。特别是你们的屁股太胖,一定要把那里面的油抽干净。否则,它的浮力太大。会像气球一样浮在水面上,你们用多大的劲也白搭。”

鸭们一个个瞠目结舌。

 “不过,这些办法都叫人有点难以接受。因为它要让大家承受太多太多的痛苦。

还有一个更科学更简单更省事更易行的办法 

“什么办法?”鸭们关切地问。 “

每人都在身上绑一块大石头,下到水里,保准一下子就潜下去了!”

​这算什么知识啊?鸭们一哄而散。

读者诸君哄堂大笑!

Photo by Tim Alex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