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七,返程高峰,注意安全!
以老广的习俗,正月初七,人日,要郊游、赏花、登高、饮酒。
唐代诗人辈出。不仅诗人多、名家多,而且,在同一代名诗人之间,还有着深厚的交谊。
其中不少故事,传为千古佳话啊!别人不说,单就说这高适。
高适和杜甫、李白、岑参等人之间交往甚多,情谊深厚。这首《人日寄杜二拾遗》,就是见证!
Photo by Johnnie Walker
人日寄杜二拾遗
唐 · 高适
人日题诗寄草堂, 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 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南蕃无所预, 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 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 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 愧尔东西南北人。
唐朝乾元二年(759年),高适五十六岁,出任彭州刺史。
当时,住在成都草堂的杜甫曾到彭州去会过高适,共叙别后的友情。
第二年,唐朝上元元年(760年),五十七岁的高适改任蜀州刺史。
《旧唐书》记载,“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其实,高适早年十分困顿的,一直到五十岁以后,才渐渐地官做大起来。
已经显达的高适心中十分想念还在穷愁潦倒之中的好友杜甫,正月初七人日,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人日寄杜二拾遗》的诗,以表达对杜甫的思念之情。
Photo by Johnnie Walker
高适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实性较强。
在所有他的诗作中,数量最多是咏怀诗,成就最高,当属他的边塞诗,如《燕歌行》《蓟门行五首》《塞上》《塞下曲》等等。
高适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Photo by Johnnie Walker
在高适创造《人日寄杜二拾遗》十年之后,到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高适已经作古(唐朝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杜甫创造《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回应了他们之间的那一段生死交情,读来极真板稚。
广州天河小版纳 Photo by J&K